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其他

长四乙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

摄)本发任务火箭状态与上一发任务基本一致,使用了该系列火箭迄今为止最大尺寸的整流罩,并采用多星侧挂的装载方式,实现整流罩内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
9月3日 上午 10:07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时光雕琢成长 奋斗铸就担当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通信中心张春明。时光雕琢成长
9月1日 下午 5:02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无私奉献筑兰台 服务航天书春秋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编研处。无私奉献筑兰台服务航天书春秋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编研处主要负责组织集团公司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交流宣传、成果应用、业务指导等工作。编研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坐冷板凳”的工作,但是对提升档案价值、弘扬航天精神、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几十年来,编研处历经几代变更与传承,始终不忘初心、坚守责任、无私奉献,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档案编研开发利用任务。艰苦奋斗、担当作为,助力航天发展自成立以来,编研处的人员构成基本在4人左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他们面向全系统档案编研工作,编制完成了集团公司《档案编研工作管理办法》《集团公司年鉴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定期开展编研业务工作培训、集团公司级优秀档案编研成果评选,积极承担上级下达的各种编研项目,同时结合馆藏条件与利用需求发挥服务功能,近几年形成了一大批饱含汗水与智慧的档案编研成果。随着集团公司的不断发展,《集团公司年鉴》已由原来的每卷100万字拓展到150万字。年鉴编研工作环节多,工作量大;年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编辑要求各不相同。编研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2023年组织集团公司各单位开展了撰稿工作培训,编制形成指导性强、实操性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年鉴〉编纂工作手册》,进一步规范了对年鉴编研工作的管理,提升了人员撰稿能力。编辑部成员不厌其烦、精编细改,做好编校工作;编辑部主任严格统稿把关,监督检查编辑的工作质量,严格保证年鉴内容的完整、准确及编写体例的规范统一,形成高质量系列产品,全面记载集团公司发展历程。编研处始终以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精心、细心、耐心地开展编研工作,努力将每个编研课题形成精品成果。近年来,编研处沉下心来、投入进去,先后完成《中国工业史·航天工业卷》《国防科技工业年鉴》《中国航天60年大事记》《集团公司十年史》《中国航天国际合作大事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大事记》等课题,全面记录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为记录航天历史、宣传航天成就、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勇于攀登、守正创新,讲好航天故事为强化对馆藏档案的深层次、系统性开发利用,使尘封已久的“死档案”变成“活宝贝”,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利用好,探索航天档案文化建设领域的创新,2021年年底~2022年8月,编研处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门团队深挖馆藏资源,深研航天初创史,策划了航天档案馆乃至航天系统首个长期档案文献展《初创——航天事业早期珍贵档案展》。其间,团队成员全力以赴,边学边做,通过几十次会议研究、几百小时加班加点,一次又一次参观学习、汲取经验,一遍又一遍研读史料、研究档案,不断更新迭代、持续优化设计方案。在深化设计阶段,他们与展陈公司反复沟通磨合、精诚合作,施工布展精益求精、有条不紊。团队梳理了万余份馆藏档案,精选100余份珍贵展品,通过档案聚焦航天事业的起源,系统还原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初期的本来面貌,充分展现了档案的价值和魅力。在2年多时间里,他们接待了300多场参观活动,展览广受赞誉,有效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收到较好社会效益。而且,展览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展现出独特价值,为梳理航天组织机构变革历程等提供了重要参考。该展览具有鲜明的航天特色,既是航天档案馆进行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创新实践,也为不同单位、档案行业之间的交流学习搭建了平台。2023年,编研处又抓住长征系列火箭500次发射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精心策划组织《腾飞——长征系列火箭500次发射回顾展》。国家档案局局长王绍忠在档案馆检查调研时表示,档案馆形成一大批高质量编研成果,为加强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作用。无私奉献、甘于付出,尽抒航天情怀2019年起,航天档案馆牵头组织《中国工业史·航天工业卷》这一大规模、高难度课题的编纂。《中国工业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部工业史书,其中《航天工业卷》全面记载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航天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档案馆受集团公司委托,牵头开展编纂工作。此项工作编写要求高、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迫,完成难度很大。在航天两大集团的领导下,档案馆在编研处成立了专门的内设机构航天工业史办公室(简称航史办)。航史办积极谋划工作规划,研究历史,编制编纂大纲,组建编纂队伍,建立工作机制,明确编纂要求,开展编纂培训,不断推进书稿编纂工作的开展。集团公司各单位百余人参与了撰稿工作,航史办深入航天两大集团各单位开展写作指导,提升写作队伍的业务素养,提高基础稿件的质量。在航天两大集团支持下,航史办建立了定期协调机制,统筹编纂工作的开展,确保沟通及时、顺畅、有效,保证工作的协调统一、落实到位、有序推进。在此过程中,航史办承担了大部分稿件的撰写或重新撰写工作以及全书80%以上的编辑统稿工作。几年来,航史办与航天两大集团反复协调,组织专家进行10余次审阅把关,推动编辑部进行几十次修改,精心打磨形成102万字的稿件,全面展现中国航天工业壮阔的发展历程。稿件已通过集团公司、中国工经联组织的审查,得到各级专家好评。在工作开展工程中,编研处连续几个月加班加点,全力推动编纂工作的开展,高质量完成航天史料撰写。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编研处日常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和挑战。该处强化对疫情的“严防死守”,强化人员到岗的组织安排,与疫情抢时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终于实现了各年度年鉴、大事记、《航天档案》杂志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顺利完成。团结共进始终是编研处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老同志不计名利、倾囊相授,年轻人不计得失、以大局为重,他们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编研处及成员多次获得集团公司表彰奖励,以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了航天精神。来源:《中国航天报》文/馆宣海报/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美编/丁洁编辑/刘淮宇
8月31日 下午 5:02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科普之翼 逐梦启航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十二院航天精神与文化传播青年团队。科普之翼
8月30日 下午 8:51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站在卫星应用国际化的舞台上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吴凡。站在卫星应用国际化的舞台上在航天工作8年以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吴凡以服务海外用户、打造国际一流产品为己任,带领团队设计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系统与产品,不断刷新公司产品的多个“首次”,为卫星综合应用产品走向国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攻坚克难结硕果,突破卫星通信加密技术瓶颈刚入职不久,吴凡被派到公司国际项目,投身于我国首颗高通量卫星出口项目。这是五院“星地一体”典型案例,为用户提供安全、高速的语音、视频和数据传输服务。卫星通信加密系统复杂,接口多,技术难度大,在国内尚无应用案例。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吴凡迎难而上,连续半年进行攻关,经历了无数次通宵调试、技术归零,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解决了卫星通信数据加解密等难题,大幅提升了加密与卫星通信系统兼容性,形成了五院卫星通信加密标准,发表多篇专利与论文。勇拓市场抓新机,拓展卫星应用新市场2019年年底,作为市场负责人,吴凡带领团队拓展缅甸渔业项目,该项目周期短、交付量大、竞争激烈。由于低轨卫星通信资费与数据长度密切相关,吴凡和团队对数据包协议进行了多次迭代设计,最终提出的数据压缩方法将有限带宽内信息容量提升4倍,大幅提升通信效率,全年综合工况下资费降低70%,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功进入缅甸渔业部采购名录并中标。经鉴定,该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荣获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金奖。目前,千台终端在缅甸稳定运行4年,首次实现与用户联合运营。在一项目中,由于疫情原因,公司无法指派市场与总体人员前往现场,吴凡勇挑重担,主动承担起海外任务,同时还完成了项目合同技术谈判,得到用户充分肯定。项目成功中标,成为五院国际卫星应用自主拓展市场中的最大订单。8年来,吴凡积极投身国际市场开拓,成功签约8个项目,综合应用业务市场持续取得突破。逆行出征勇担当,500天出差海外实现项目交付2021年年初,吴凡接到阿尔及利亚海外实施任务。彼时新冠病毒在海外肆虐,出访人数被急剧压减。作为国际项目出访团团长及海外实施总体负责人,他不仅要完成大量工作,还要照顾每位出访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吴凡主动放弃了春节等假期,远赴海外,肩负着“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所谓“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由于国内外时差,他经常凌晨3点起床与国内技术人员进行对接,最终产品顺利通过多个系统用户验收测试,顺利交付。在海外期间,他同时承担着整个项目的售后技术支持工作,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响应,保障项目3个站点、8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那段时间,生活节奏单调、环境艰苦,就这样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他坚持了16个月。主站住处2/3时间是停水状态,夏天停电无法使用空调也是家常便饭。备站环境更加恶劣,处于沙漠边缘,夏天要经历超过50摄氏度极端高温,且经常沙尘肆虐。有时方圆百公里内只有吴凡一个中国人,人在海外的孤独可见一斑。但使命在肩,他从未有过一丝懈怠,最终圆满实现了项目的交付。立足中国向世界,做航天精神的传播人与践行者作为传承航天精神的新力量,吴凡积极开展航天精神主题宣讲,不断传播中国航天故事,用自身的实践真实生动地讲述着航天精神。在海外期间,他积极参加航天精神“四个走进”宣讲活动,落实“在高质量发展中弘扬传承航天精神,做新时代卫星应用奋斗者”要求,向阿尔及利亚航天局用户、中建12局阿尔及利亚项目部进行“航天精神走进阿尔及利亚”主题宣讲,讲解中国航天精神、中国航天人在海外建设与拼搏的事迹。吴凡以自身行动充分彰显并传承着航天精神,感染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与海外用户,他的一言一行就是航天精神最好的展示,树立了在海外传承与传播航天精神的典范。凝心聚力建队伍,在深耕团队建设中厚积薄发作为国际综合领域负责人,吴凡深挖国际行业用户需求与应用模式,规划并发展了适用于国际化推广的多款产品,不断优化产品指标与好用易用性,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卫星综合应用领域国际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他先后参与并完成了国际项目通信加密系统、缅甸渔业等7个项目的履约与交付工作,足迹遍布亚、非、拉美、中东地区。通过系统建设,这些项目让疫情期间阿尔及利亚的孩子们在家通过远程教育可以继续学习知识,配合缅甸渔业部实现高效信息化的渔船监管,为北非与中东国家提供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吴凡用实际行动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卫星应用解决方案,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贡献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中国航天“走出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入职以来的8年是吴凡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国家航天事业及国际化发展添砖加瓦的青春岁月,航天提供的平台是他投身卫星应用国际化事业的广阔舞台。未来,他将一如既往,用自己的敬业、责任、担当与坚守,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为航天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增添新的光彩。来源:《中国航天报》文/所宣海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美编/丁洁编辑/刘淮宇
8月29日 下午 11:13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认真做事 简单做人 以扎实作风践行初心使命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控股李佳。认真做事
8月28日 下午 6:48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坚持服务国家战略 他义无反顾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航天工程公司姜从斌。坚持服务国家战略
8月27日 下午 9:38
其他

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星4A卫星

8月22日20时25分,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把中星4A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8月22日 下午 9:37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她的美丽,不止一面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解晶莹。她的美丽,不止一面作为国内电源领域公认的技术“大咖”,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解晶莹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专业上把握方向,我行;化妆、穿衣啥的,我不行。”但在大家看来,她是一位美丽的女性。多年来,她不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个人的精神版图上拓展着美的边界,这种由内而外、带着穿透力的美能够让人“赏心”,当然也会自然感觉“悦目”。专业与专注,30多年只做一件事“从心脏起搏器到航天卫星,都离不开化学电源”,这是解晶莹报考大学时,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简章中介绍电化学专业的一句话。就是因为这句话,让不满17岁的解晶莹毅然选择了电化学专业。30多年过去了。从28岁博士后出站、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到成为科技部国家合作能源组专家、国家重要科技奖项评审专家、中国电化学会和固态离子学会理事、《电源技术》编委,解晶莹在这个专业已经走得很深、很远。目前,她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部委等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40余项,在电源系统及相关领域积攒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及工程经验。在解晶莹看来,电化学是一个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无论是浩瀚宇宙,还是社会发展,对电化学能源的使用和安全保障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在航天,在空间电源和新能源两面旗帜下,能做的事情更大、更有意义。“现在各个领域,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等等,几乎都用过我们的产品。还有电源领域的一些规则、标准,也是我们和其他单位共同制定的。10年前,我们可以说是电池大国,但现在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既是电池大国,也是电池强国。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解晶莹说。创新与革新,巾帼不让须眉在解晶莹看来,航天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她的心中就有个航天梦。电源是飞行器的“心脏”。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能走多远,飞行器电源系统的可靠和技术更迭是决定因素之一。多年来,解晶莹带领团队致力于开发下一代宇航高性能电池产品,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和产品开发体系,不断提升我国空间电源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低轨卫星电源在轨寿命是块难啃的“骨头”。解晶莹带领团队历经10年时间,开展高比能长寿命锂离子蓄电池关键技术攻关,一步步实现了从基础研发、工程转化到项目应用,打造了下一代锂电池型谱产品,实现了低轨卫星电源设计寿命的跨越式前进;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环境很恶劣,解晶莹带领团队首创高比能宽温度锂电池,为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稳定能源保障;飞行器在轨管理问题迫在眉睫,解晶莹在国内首次提出宇航电源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状态安全管理,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目前已成功在多个项目上实现应用。这些在国际或国内达到领先水平的航天技术,经过解晶莹不遗余力的努力,又逐一在民用领域得到了转化。多年来,解晶莹的团队与上海电力、南方电网等多家单位开展了多个新能源项目合作,获得了多个奖项,有力助推了国家“双碳”目标。而这些在民用领域的工程经验,又相应地为航天技术研发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2018年,解晶莹作为申请人和执行主席组织召开“电池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香山科学会议,有力地牵引了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解晶莹说:“来航天是为了发展,是对的人放到了对的地方。我不负航天,航天也不负我。”清心与热切,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做这个工作,我元气满满!”多年来,解晶莹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查资料、写报告、为学生修改文章、撰写和完善实验方案……在别人睁开惺忪睡眼的时候,她已经工作几个小时了。对工作的忘情投入和不断取得成绩的欣喜,让她甚至在走到单位门口的时候,就有种莫名的喜悦涌上心头。在她看来,她一路走得很顺利。虽然烦心的事情也会在生活、工作中出现,但那都是可以被忽略的,自己要追求的目标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她的同学已经拿到年薪10万元的时候,她会拿着研究生每月不多的补助安心地做实验;在销售电池都能够实现年薪百万的时候,她依然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现在,解晶莹坚持留在航天,在一间普普通通的办公室里从事着自己钟爱的、极具创造性的、代表着国家竞争力的事业。在和别人的交流过程中,解晶莹言语间透出的理性光芒也会让人时时有种顿悟。她常常对她的学生说:“每个人都是特别的,要根据各自的背景、需求和性格,建立自己的专长。”她会帮助学生们在事业上作相应的引导,培养他们的信心和专业成就感。在和女儿沟通交流时,她也会一遍一遍地说:“你不要特别着急。我不要你考第一,你就在这个行业里慢慢做好,一定会成为专家。”走过半生,解晶莹取得了让人发出由衷感叹的成绩,却也经历了常人眼中无尽的枯燥和艰辛。但她是很早就将自己的人生想得很清楚的人,取舍之间,内心更多了几分大度与豁达。她总说:“我觉得自己生活得很精彩,我没有想过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更精彩。”是啊,这样的解晶莹,怎么能不精彩。她的美,既为国为民,又宜室宜家,“晶莹”剔透、闪闪发光。来源:《中国航天报》文/缪新培海报/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美编/丁洁编辑/刘淮宇
8月22日 下午 9:37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砥砺奋进践初心 永争上游搏浪行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乐凯所属合肥乐凯侯峰。砥砺奋进践初心永争上游搏浪行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乐凯合肥乐凯市场部业务一部副经理侯峰,在干事磨炼中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嘱托,带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腔赤忱。挑重担、拓渠道,疫情下推进业务发展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唯有创新,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侯峰思路开阔,恪尽职守,他常说:“一个管理者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工作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在承担研发工作期间,侯峰与项目组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多项专利的撰写。转至销售岗位后,他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2篇专利,为完善公司的知识产权库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侯峰积极结合市场开拓需求,凭借专业知识和技术背景,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和高效的服务。对专业精神的坚守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使他在销售岗位上也取得了亮眼成绩。心中有责任,身上有担当。2020年~2021年,新冠疫情如阴霾笼罩全球,传统行业遭受重创,市场需求骤减。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销售管理人员,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侯峰深知坐以待毙不是出路,必须要有所作为,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贡献力量。他主动扭转思维,带头开拓国内外防护面罩市场。“特殊时期,防护面罩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我们要全力支持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他说。于是,侯峰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奔波于多家防雾膜客户之间,不顾疲惫地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痛点。通过与客户充分讨论技术指标,侯峰逐渐掌握了市场的最新动态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并将信息准确、及时反馈公司,与研发团队紧密合作,不断优化产品性能。终于,合肥乐凯高透低雾光学薄膜成功应用于防护面罩。其间,合肥乐凯累计生产出1000余吨光学膜,约4680万个由乐凯光学薄膜生产的防护面罩走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持。据统计,那段时间侯峰个人销售了600多吨光学膜,这些光学膜大约可生产出2000万个防护面罩,部分产品出口国外。抓重点、辟蹊径,促进研发产品量产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推进公司重点新产品在离保膜领域的应用中,作为一名销售管理人员,侯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积极协调并促成新产品项目稳定量产,带领团队与客户积极沟通,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痛点。为了能够及时响应,他经常加班加点,与团队成员一起赶进度,通过电话交流、视频会议、客户现场跟线等方式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和疑虑。与客户沟通时,他们不仅要面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和意见,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困难。侯峰游刃有余,他非常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从中汲取有益的建议,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同时,他还与研发团队紧密合作,经常与研发人员就客户需求及产品优化等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和挑战,持续优化产品设计,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客户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应用于离保膜领域两款产品均实现了稳定量产。守初心、抓服务,巩固和谐客户关系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经营好客户、服务好客户、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机制,是公司实现稳定经营、做大做强的基础和保障,侯峰深谙此道。2023年,他所负责的业务一部成功完成了公司光学膜重点产品的销售任务,开发了多领域的光学膜类新客户。他们将这些高端光学膜产品应用于镜子膜、皮革转印、调光玻膜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侯峰带领团队在竞争激烈的离保市场上,以客户为中心不断精进服务质量,稳定了大客户的订单量,也为公司新线的产品推进奠定了基础。专业是决定服务品质的关键。“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就必须守初心、抓服务,巩固和谐的客户关系。”侯峰说。担任销售管理者以来,在推进公司重点产品过程中,面对巨大的市场挑战,在公司领导的组织带领下,侯峰首先对老客户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沟通,了解他们的新需求和痛点,不仅帮助公司从现有客户那里获得了更多的业务机会,也为产品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作为销售管理人员,他的专业精神和对客户服务的执着追求,不仅提升了公司的市场地位,也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激励,也是对青年工作者的期许。中国乐凯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发挥青年先锋引领作用,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立足岗位争先创效,在高质量发展的前线努力拼搏,在基层一线岗位中挺膺担当,以青年之干劲、青春之热情,谱写新的青春华章。来源:《中国航天报》文/张孟娇海报/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乐凯美编/丁洁编辑/李淑姮
8月19日 下午 10:00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弄潮儿向涛头立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七院王良文。弄潮儿向涛头立近日,航天科技集团七院航天智造传来好消息,2024年上半年,作为七院首家上市平台,该公司持续保持良好势头。尤其是其子公司航天模塑在完成资产重组后,营业收入同比有较大提升,使得航天智造三大主力板块之一的汽车零部件板块贡献突出。作为航天模塑资产证券化项目工作小组组长,2023年,王良文为顺利完成航天智造整合上市作出了重要贡献。弄潮儿向涛头立,如今他依旧站在公司财务改革发展的浪潮前沿,铆足干劲持续助力“两金”管控、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方兴未艾中蓄力成长“想不到,真的想不到!一位学高分子材料的工学学士不仅学会了财务管理,还当上了财务总监。”不少同事们对王良文的“跨界”很是赞叹。在24年的航天生涯中,王良文从技术员先后转岗到质量工艺、工程师、经营管理、财务总监等多个岗位,一步一个台阶地做到了管理者,真正将业财融合在了一起。2000年,王良文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毕业,正是那一年,航天模塑正式注册成立。作为新团队中的新人,他一直在不断进步和成长。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客户要求越来越高,仍在艰苦创业的航天模塑虽然方兴未艾,但志向远大。该公司对标一些优秀企业产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处处涌动着求变求新的风浪。风浪击中了王良文。公司精选了一批一线技术员成立了专业质量小组,目标是将质量管控由事后转移到事前和事中,着力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王良文被选入这个小组。在一批经验丰富的师傅手把手的带领下,他很快熟练掌握了工艺实操技术,和伙伴们一起摸索改进工艺设备、更新开发工艺技术,及时细致地将现场更新迭代的工艺技术用文件形式编制保留了下来,形成了车间乃至公司工艺师必须遵守的操作规程,解决了一系列产品质量问题,为公司后续成功打开丰田市场,快速发展长安市场和东风市场做好了产品提质准备。在航天模塑成都分公司分管技术工艺工作时,王良文主动报名参加了公司联合四川大学组织举办的《非财务人员的财务培训》。他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拓展知识范围,努力汲取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等各项知识。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伴随着公司的迅速发展,王良文一次又一次勇立潮头,迎接一次比一次更严苛的挑战。2013年,王良文被任命为航天模塑佛山华涛的总经理,负责开拓华南地区的汽车产品业务。作为独立法人单位,佛山华涛完全自负盈亏,刚成立时一穷二白,团队组建、市场开拓、建章立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任职之前,王良文给自己立下了3条军令状:完成新公司建章立制、组建新公司团队、打开华南新市场。只争朝夕,使命必达!没背景、没人脉、没资源,佛山华涛开启了摸“黑”闯荡的市场开拓,率先瞄准了广汽丰田,四处奔波找机会,想方设法谋合作。世上从没有一帆风顺的成功,广汽丰田是合资品牌,航天模塑佛山华涛一单难求。于是,王良文带领团队选择改换赛道,从广汽乘用车自主品牌入手,跑市场、求合作,终于打开了广汽一级配套市场,并逐步成为广汽乘用车、广汽埃安核心战略供应商。从那以后,佛山华涛牢牢守住了这些大客户。勇立潮头助推公司发展前行时代洪流滔滔向前,航天模塑如今已经在全国18个城市拥有25个研发和生产基地,产业布局覆盖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与多个国内外车企均有着广泛合作的优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与公司一路相伴的王良文也收获了巨大的进步与成长。2022年年初,任职航天模塑财务总监不到3个月时,王良文接到一项艰巨任务:航天模塑与乐凯新材、航天能源的重大资产及配套融资项目正式启动,他将作为公司项目工作组的组长,具体推动该项目实施落地。这是集团公司首次跨二级单位的资产重组项目,对于集团公司、七院、航天模塑意义重大,王良文再次站在公司改革发展的风口之上,而这次“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组建团队、建章立制、推动实施,在王良文的牵头组织下,工作组建立了周例会工作机制,成员按业务分工,及时梳理和解决公司资产证券化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公司历史沿革、财务审计、法律事务、评估估值、募投业务、内部决策及问询答复等领域的重点工作和难点工作,力促项目的有序推动和顺利完成。“那会儿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工作计划清单。前一天没解决的问题要问清原因、摸清进度,实在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就在周例会上和王总协商,他会亲力亲为地帮我们想办法。”航天模塑财务部部长回忆。2022年春节,工作组迎来了第一个挑战,需要在10天之内提交公司3年的财务审计资料。工作组闻令而动,全力组织协调公司本级及19家分子公司的全级次财务人员在春节期间驻守岗位。各级财务职工团结一心、积极响应,没买回家火车票的即刻返岗,买了火车票的要么退票,要么就背上电脑在老家“上班”。在近百名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年初五当天,公司按期提交了审计资料。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清单条目式的解决问题方式、团结一心的项目团队,从2022年1月到2023年7月重大资产重组圆满成功,历时两年的上市重组工作中,王良文带领工作组共计核对、发出、跟踪银行函证、往来函证、实物函证5000余份,范围覆盖公司及所属分子公司所有开户银行,90%以上客户、材料供应商及物流供应商。在国务院国资委审核过程中,工作组积极协同进行沟通,先后完成10余次书面及口头意见回复,共开展4轮合规证明开具工作,累计开具合规证明668份。这两年,王良文并没有只埋头于推动公司重组上市这一件事,公司的业财融合、经营分析、“两金”管控、国企改革、党建融入章程也在他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指导督促公司财务向业务融合,成功推动公司财务管理体系改革,2023年年底,公司风险“两金”2020年9月存量已全部清零,成功助推公司完成国企三年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公司本级、3家控股子公司、6家全资子公司党建进章程。弄潮儿向涛头立,航天智造成功上市后,迎来了借力资本市场发展的新一轮机遇,而王良文这位弄潮儿也将继续站在潮头之上搏浪前行。来源:《中国航天报》文/孔利君海报/航天科技集团七院美编/丁洁编辑/李淑姮
8月17日 下午 6:21
其他

长四乙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三号01组卫星

8月16日15时35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随后将遥感四十三号0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四乙火箭发射升空(张翰
8月16日 下午 4:30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做国际市场前哨 架航天合作桥梁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长城公司谢竹峰。做国际市场前哨架航天合作桥梁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从入职航天科技集团第一天起,谢竹峰就在航天精神的指引下,将自己的青春梦想融入了航天报国的伟大实践中。顽强拼搏,夯实技术基础2012年,谢竹峰从北京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九院工作。自此,他深深扎根在技术岗位上,刚刚入职就主动请缨参加了新技术研发,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顽强精神迎难而上。每当遇到技术瓶颈,他就埋头学习,查阅文献,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积极参加学术论坛,与相关方向的学者进行讨论交流,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在研发团队中,他主动承担枯燥重复的试验仿真工作,在试验中总结规律,提高了实践的能力。“虽然设计工作中连续加班、长期外场试验就是家常便饭,但一想到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吃过的苦、走过的路,大伙儿觉得当下的困难都不算什么,个个都干劲十足,时刻以任务为重。在这期间,我收获了多个产品定型成功的喜悦,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夯实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打磨出了作为航天人的拼劲和韧劲。”他说。勇于挑战,投身航天国际化事业2018年,谢竹峰带着敢闯敢干的拼劲和一往无前的韧劲加入长城公司。他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硬骨头”,冲锋在航天国际化市场一线,扎实认真地履行市场开拓和项目执行任务。入职3个月后,他就负责带队赴国外培训、验收,连续出差4个月后,圆满完成了当年重点项目交付任务。2019年年初,谢竹峰在国外出差。因任务需要,他不惧前方危险及个人安危,背起行囊,带队出访,完成紧急发运交付工作,并留下进行技术保障,受到客户的肯定与赞赏。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肆虐,春节前一天刚刚结束接团任务的他还没来得及与家人团圆,就在家人的不舍和担忧中,再次逆行出征,肩负起境内境外协调推进的艰巨任务。“刚到异国,十分担心与外方客户密切接触会有感染的风险。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作为公司与市场国唯一的纽带,必须肩负起责任,保证各项目按节点推进,稳住航天产品在当地的市场地位。”谢竹峰很快克服了内心的恐惧,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一去,又是3个月。从2021年起,逐渐成长起来的谢竹峰开始常驻境外一线,全面承担项目执行、项目售后保障以及渠道建设、客户维护等多项重要工作。他严格执行上级指示,与同事互相协作,通过对市场的深耕细作,巩固执行已有项目,积极开发新的客户,守护中国航天品牌。常驻以来,他一次次地协调解决用户面临的各种困难,接连两个春节都在项目一线坚守岗位,得到各用户信任和认可,高质量落实集团公司和长城公司的任务部署,完成了目标市场的主要业绩指标。坚守海外,铸造航天国际形象“市场就是公司的生命线,代表处就是中国航天走向国际市场的桥头堡。”谢竹峰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他积极调研,不断加强市场能力建设,以已有项目为支点,全面了解目标市场的地缘环境、政治结构及经济运行情况,深入研究分析目标客户航天工业体系及各设备系统发展和使用诉求。根据调研结果,他及时转变思路,开拓新的业务方向,不断巩固中国航天市场地位。他主动搜集前方一手市场信息,加以整理归纳分析,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公司,并根据一线交流情况,编写项目建议报告,为公司项目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发挥出代表处海外触手作用。2021~2022年,面对激烈的竞争,在人员流动几乎停滞、国内难以及时提供有效支持的局面下,谢竹峰同时承担起多个项目的谈判。在国内外团队高度协同下,谢竹峰高效且充分响应了用户需求,最终完成多个项目签署。2023年,一目标市场国紧缩采购需求。谢竹峰克服困难,发掘机会,配合公司协调推动在该市场的多个项目签约。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他自己也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身在异乡,承受高压,有时难免孤独无助。但是航天人骨子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底色,让我感觉到充盈与踏实。”除了做好冲锋陷阵的市场前线工作,谢竹峰还需协调完成重点项目的验收、培训及交付工作。他事无巨细地为数个国内来访团组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哪怕风险陡然升级,也从未因个人安危犹豫过。每次,他都主动陪同各团组前往高风险地区执行任务,并通过协调资源为团组提供细致严谨的随行安保、驻地安保,将突发情况对项目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无论是疫情严重之时,还是危险频发之处,公司各项目的执行工作从未中断,经营任务得以完成。从技术攻关的新兵到如今在外独当一面的“老将”,谢竹峰用自身的成长和在海外的坚守生动地践行着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如今,千百位和他一样的航天国际化开拓者,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搭建起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桥梁,他们不舍昼夜,未有穷期。来源:《中国航天报》文/长轩海报/航天科技集团长城公司美编/丁洁编辑/刘淮宇
8月15日 下午 9:39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追求卓越逐梦太空的新时代航天人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郝仁剑。追求卓越逐梦太空的新时代航天人航天报国,这是他在求学阶段立下的梦想。申请国家公派联合培养时,他选择了“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和航天先驱梁思礼的母校普渡大学,因为他希望像前辈一样投身伟大的事业、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博士毕业求职时,他没有丝毫犹豫,瞄准航天器控制专业,走进了中国航天阵营。他的家人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航天“铁杆粉丝”,成了他追逐航天梦想的坚强后盾。他就是“北京市科技新星”、航天科技集团青年博士联盟制导控制组副组长、五院郝仁剑。打造航天器高品质控制的中国方案郝仁剑2017年7月博士后入站,出站后从事复杂航天器控制预研与方案设计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在基础前沿自主创新、重大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协同攻坚研发等方面取得多项成绩,“三超”技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博士后入站时,郝仁剑便加入了“三超”控制团队,致力于解决长期制约航天器实现高品质控制的世界性难题。此时,“三超”控制技术正处于由原理验证走向工程化的关键阶段,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给出答案。郝仁剑主动承担了控制器稳定性分析设计、仿真验证方案设计工作,采用了创新设计。在“三超”多次演示汇报中,他采用全新方式使“三超”演奏乐曲“东方红”,在这个曾经研发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音乐盒的地方,熟悉的旋律以全新的方式再次奏响。随着理论问题和试验验证的突破,“三超”控制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2021年6月,“三超”控制技术首次在轨全面应用,跑出了国际领先的“中国速度”,给出了航天器高品质控制的“中国方案”。勇当“急难险重”任务的尖刀班2018年,针对一项重大任务的难题,工程总体组织开展了“三超”控制方案可行性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这次攻关亟需设计师给出多级控制解决方案,转阶段节点要求时间紧,工程指标技术实现难,指标提升风险大,涉及方案更改责任重。结合入站一年多来的研究成果,郝仁剑主动承担了该项工作。他发挥“以控制为主、多学科融合”的优势,进行了从控制架构到控制算法的系统性理论创新,形成了规范方法,成为“三超”控制的最核心竞争力。他和伙伴们在3个月时间内完成了“三超”控制方案论证工作,并通过工程总体一体化组评审,确保了重大任务顺利转阶段,同时,产品性能指标也迈上了一个台阶。2019年年初,郝仁剑承担了一项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工作。竞标任务时间紧、指标要求高,需要实现核心技术和验证能力的快速到位。针对极高的控制指标要求,郝仁剑和伙伴们需要在1个月之内完成多项方案设计并进行验证。靠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闯敢干劲儿,郝仁剑积极协调专家支持,加班加点进行烦琐复杂的验证工作。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高质量的试验验证,攻关成果大幅提升了飞行器的控制性能指标,成为该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制胜法宝,得到总体单位的高度认可。2023年,一重点任务关键产品作为新型子系统进入立项研制阶段。在部门和该任务总师的支持下,郝仁剑又承担起了该子系统的方案设计工作,设计了合理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并针对有关问题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协同制定试验验证方法,确定技术指标内涵,提出了新的分析与验证方案,确保了控制稳定性分析、指标分析的可靠性,支撑了子系统的能力提升。承继航天科研战线宝贵经验航天工程规模宏大、技术复杂、高度集成,涉及众多科技领域和技术部门,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既是航天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航天任务成功的制胜法宝。作为子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和项目申报书撰写人,郝仁剑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两个项目的申报。随后,他作为牵头单位联系人,主动承担了集成验证抓总的任务,提出了集成项目“应用题+问答题”的实施方案,组织协调多家协作单位开展集成验证,边研究、边仿真、边测试,确保项目研究始终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2023年7月,郝仁剑负责了一项重大任务全物理仿真试验方案设计和实施。作为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他克服诸多困难,协调多家协作单位,组织编写技术流程、计划流程、技安流程、产保流程等,确保试验全程安全稳妥,最终取得多项成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郝仁剑取得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的支持。他把握机会,借助北京市科技新星创新平台,寻求优势力量合作拓展航天应用方向。他牵头申报北京市交叉融合课题“面向复杂协同操作的空间稳定基准建立与控制技术研究”,并于2023年成功立项。该项目基于双方单位的业务优势,形成了包含调研、分析、设计、仿真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工作以来,郝仁剑先后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但在他看来,“荣誉是荣誉,目标是目标”,他的目标是在建成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做“追求卓越逐梦太空的新时代航天人”,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出自己的一份力。来源:《中国航天报》文/所宣海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美编/丁洁编辑/李淑姮
8月14日 下午 3:11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筑梦奋斗 让青春不设限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九院梁成相。筑梦奋斗让青春不设限2017年3月,梁成相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九院从事产品总体设计工作。7年来,他用热忱、努力和拼搏,在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和多个重大任务的惯导系统研制任务中挑大梁、担重任。在航天报国的征途上,梁成相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青年就要志存高远“少年当有凌云志,万里苍穹竞风流。”读大学期间,因为学校组织的一次参观活动,了解到我国在有关领域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梁成相便在心里种下了报效祖国的种子。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相关专业继续深造,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沃土上求学、励志、力行。在那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与担当坚守让他心中的那颗种子慢慢萌芽、长大。“心之所向,力之所及”,研究生毕业后,他如愿奔赴心中的浩瀚星海。刚一入职,梁成相就接到了加入项目研制团队的通知。得知干的是载人航天任务,他内心充满了兴奋与喜悦。作为航天新兵,他拿出在学校时的拼劲,一边积极请教同事,一边扎进车间跟产品,熟悉掌握测试、试验流程,快速度过了理论和实践磨合的“阵痛期”。在那些日子里,每次跟产品测试,他都能看到车间老师傅行云流水的动作——测试前细致擦拭着仪器,测试中一行行严谨判读数据,测试完认真收好测试设备。“那套动作就像刻在了老师傅的骨子里。”几年过去了,谈起那段经历,梁成相仍旧印象极为深刻。这深刻的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让他从工作之初就养成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始终如一地践行着。热爱就要全力以赴对梁成相来说,当梦想照进现实,变成热爱的事业,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负热爱。在一次产品精度超差问题排查中,他熬了好几天,反复分析数据,详细推导公式,认真排查每项误差来源,最终精确定位了问题所在,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就在同事们以为他当天不会再熬夜加班时,第二天一大早却发现,他已经连夜写好了一份条理清晰的排查过程分析报告。工作几年来,大大小小的各类技术报告,梁成相写了百余份。数不清多少次,他深入车间查询产品档案,梳理产品生产过程,详细核对测试数据,进行包络分析,直到生成一份翔实的报告。尽管产品的技术已经成熟,经受住了历次飞行试验的考验,但每次开展产品状态质量复查时,梁成相都会以更严、更细的态度,再次仔细确认和分析每个设计输入是否正确规范、测试是否全面验证充分、产品参数是否稳定,以确保产品的高可靠性。“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对产品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报告和复查是对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再次回顾,必须全力以赴,严谨细致。”他说。对待产品是这样,对待其他工作亦是如此。有一次,他去外地一家单位做试验,由于是第一次去,到现场后才发现转接电缆与试验台不匹配。询问下来,大家方才得知所需接插件不是常用产品,采购需要时间。就在大家一边惋惜,一边准备收拾东西打道回府时,梁成相却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尽全力试过了才知道行不行。”说干就干,他查当地地图,买回合适的接插件,现场制作电缆。在反复确认接插件型号、核对接点定义后通电测试,电流正常,输出正常,产品顺利通过试验。再难也要勇于担当2021年,梁成相所在的研究所接到一款惯组研制任务。产品尺寸、重量要求严苛、精度指标高,按照以往的设计思路和已有的部组件选型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的。面对巨大挑战,梁成相迎难而上,勇敢挑起了技术负责人的重担,带领研发团队开展了多轮方案设计、研制及试验验证,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在保证产品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同时,还形成了系列化产品,入选集团公司型谱。该系列惯组具备快速性、高精度、体积小、重量轻、高可靠、通用化、可扩展等特点,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路途越是坎坷,抵达就越显珍贵。方案设计初期,团队结构设计人员看着几乎不可能满足的尺寸和重量指标一筹莫展,在推翻了好几轮设计方案后,几乎失去了信心。梁成相一边想对策,一边给同样年轻的队员加油鼓劲。到后来,“越难啃的硬骨头,才越需要年轻人,啃下来我们才是好样的”这句话,几乎团队里人人都能脱口而出。记不清调研了多少个厂家,反复确认了多少遍性能指标,熬了多少个通宵,他们终于设计出了满足要求的产品。大家开玩笑说:“别看梁成相人高马大,但在各结构件尺寸的计算上简直太‘抠’了,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怪不得能干出这么精细的产品。”产品的交付节点也是梁成相初为人父的日子,他内心既开心又着急。“这里有我们,你放心返回工作岗位吧!”陪产期间,看着他一遍遍打电话交代工作,知道他放心不下,父母成为他坚强的后盾,妻子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和包容。匆匆安顿了家里,梁成相提前结束陪产假,返回工作岗位,全身心投入产品调试、测试、试验工作中,最终圆满完成了产品交付任务。梦想让奋斗的坐标更为高远,奋斗为青春描绘最亮丽的底色,梁成相追光而遇,将梦想写在浩瀚星海;砥砺前行,将奋斗写在万里苍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个航天小伙的青春无限精彩。来源:《中国航天报》文/韩琴海报/航天科技集团九院美编/丁洁编辑/李淑姮
8月10日 下午 5:13
其他

长六改火箭成功发射千帆极轨01组卫星

摄)此次任务准备期间正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长六改火箭试验队在发射场第一时间组织队员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30次发射。文/宋皓薇编辑/刘淮宇
8月6日 下午 4:54
其他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

8月1日21时14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8月1日 下午 10:03
其他

长四乙火箭发射成功!高分十一号“五星高照”

摄)本次发射也是长四乙火箭与高分十一号卫星第五次携手,此前,火箭分别于2018年、2020年、2021年、2022年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1星、02星、03星、04星送入预定轨道。
7月19日 下午 2:05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红光沟”,他们共同的标签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弘发公司、165所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联合工作团队。“红光沟”,他们共同的标签“红光沟”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一支联合团队共同的标签,这支联合团队在远离六院西安本部300公里以外的秦岭深山红光沟艰苦奋斗,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依托航天职大开展建设任务2023年7月22日,承载无数人期待的六院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二期)建成开园,社会各界万众瞩目,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参观者向承担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保护利用和打造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的团队——航天弘发航天职大项目团队投来钦佩的目光。六院红光沟三线旧址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一份宝贵的工业遗产,是航天传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2019年6月,为加强对红光沟三线旧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领导,六院党委决定,依托红光沟三线旧址建设航天精神文化区,由政工部负责协调推进,依托航天弘发航天职大成立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项目团队,负责文化区建设任务。一条红光沟绵延21公里,涵盖4个核心区,项目策划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参考。该如何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如何进行工业遗产申报?经过多方联动、抢救保护,2021年,项目团队在旧址指挥部西院建成红光沟航天精神展览馆(一期项目),并于7月23日隆重开园。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一期项目建成后,六院党委高度重视文化区二期项目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并前往现场调研指导。二期项目从策划伊始就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201洞”是二期项目核心展区,以“201洞”为代表的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是中国航天事业、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物。在团队负责人张伟利的带领下,团队开展了充分的调研考察,反复研讨设计,在保护和展示文物的基础上,尽显洞体的深邃神秘和恢宏,并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在展区中4D模拟火箭发动机试车,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首次。2023年以来,航天职大全校上下把红光沟项目建设作为首要目标。项目团队坚守施工一线,白天抢工期、赶进度,用快干、实干、奋力干持续掀起攻坚热潮。到了夜晚,团队就一次次开会研究:怎么才能既修旧如旧,还符合美学要求;既保证质量及体验舒适性,更体现出航天军工三线文化特色?他们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打“消灭战”,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为项目(二期)顺利开园打下坚实基础。为落实航天精神文化区“边建设、边运营”的策略,团队自2023年春节假期结束后就一直奋战在文化区建设一线。直线距离不到100米的旧址指挥部东西院,他们一天能走出3万步的记录;为搜集旧瓦片,复原旧址屋顶原貌,他们跑遍了凤县各个村镇。为让红光沟这片热土风光更加美丽、故事更加动人,他们始终都在不懈努力。面向未来,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将继续展示独特的历史、科技和文化价值,帮助参观者感知理解航天精神的深厚内涵,激发建功立业的热情。常年坚守深山的165所1室“为什么我们不恋闹市钻山沟?为什么我们远离欢乐不言愁?为什么我们抛洒青春不吝啬,豪饮孤独当美酒?”一首老歌这样连连发问,常年坚守深山的六院165所1室职工们自有答案。1室这群传承着老一辈航天拓荒者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航天人平均每年驻守165所凤州试验区长达250余天,可谓从“凤县”中来,到“奉献”中去。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套专用的行囊,接到命令后,背起行囊就出发。2020年9月30日傍晚,多数人已经开始享受起国庆长假的休闲时光,1室的参试人员却坐上了前往该所凤州试验区的班车。10月1日11时30分,发动机在试车台上完成了第一次点火,测控大厅传来了阵阵掌声,这次成功试车标志着发动机获得了第一手的数据支撑。1室自成立以来已承担完成各型试车1200余次,试验任务计划完成率100%,关键参数获取率100%。他们从经年累月的试验工作中提炼出“三化”与“三精”的“秘诀”,即验收流程化、记录专人化、岗位熟练化,试验技术精细、试验流程精细、试验管理精细。这个看似简单的“秘诀”对应的是几千个管路接口、几十个测量参数、全流程100多个检查项目的不断梳理和总结。近年来,1室以科研创新发展为落脚点,自主研发数字孪生试验台,实现了试验区和几百公里之外的办公区试验数据同步显示、试验系统物理模型展示、试验工位三维几何模型展示,为远程技术值守、协同指挥决策提供平台支持和数据支撑;通过故障模拟演练系统,解决各类难题;通过试验系统状态健康监测,提高试验系统的预维护能力,进而提高试验系统可靠性,有效保障试验任务能够按节点完成。该室建立了“引入门”“传帮带”“压担子”三部曲人才培养机制开启人才成长通道,使一大批航天青年快速成长起来。这些航天青年还将航天精神和雷锋精神深度融合,结合行业特点,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被授予“践行航天精神先进集体”。1室曾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集团公司示范红旗党支部、质量工作先进集体、金牌班组、安全示范岗等荣誉。没有豪言壮语,无需慷慨陈词,试验任务还在继续,站在165所凤州试验区502台被授予“航天液体动力功勋试验台”的新起点上,“上试验台就是上发射台”的理念贯彻在全体凤州试验区工作人员的心中,他们用行动诠释着逐梦航天、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创新意识,严慎细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高尚品格。来源:《中国航天报》文/王玮婕
7月15日 下午 3:50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绝不能让任务砸在手里”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易俊。“绝不能让任务砸在手里”坚守固体火箭发动机衬层成型岗位30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易俊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重大工程等多项国家重点任务发动机衬层的研制、生产任务。在以火化工产品危险性高著称的岗位上,他经手交付的成千上万的产品从未发生过任何质量问题,创造了“零缺陷、零瑕疵”的纪录;他先后突破多项工艺技术,成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衬层成型领域的高技能领军人物。30载光阴交付伟大事业易俊深知航天事业复杂、艰险,从入厂那一天起,就将自己交付给了这份伟大的事业。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固体运载火箭的“心脏”,衬层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连接推进剂与壳体材料的一种特殊胶粘剂,易俊负责的工作是火箭研制过程中最复杂、最精密的工序之一,工艺技术要求高、质量控制风险大、工序不可逆。1994年,技校毕业后的易俊来到喷涂组,一干就是30年,如今跟他一同入职的同事只剩他一人还坚守在这一岗位上。刚入职时,班组使用的是第一代半机械化自动喷涂设备,易俊边干边学,成为最先掌握工艺、最先参与任务生产的新人。在四院进行重点任务研制期间,设备进入自动化工艺时代,易俊刻苦钻研改进设备,实现重大技术跨越。几十载扎根一线,易俊深知责任重大,始终坚毅前行,带领团队大踏步前进。他还组织了大推力和分段发动机衬层成型工艺攻关,为长征十一号火箭连战连捷和长征六号改火箭4次圆满发射奠定基础。作为世界最大直径固体火箭研制领域衬层成型环节的主要负责人,他解决了超大直径产品衬层成型作业技术难度大、设备能力不足、衬层成型质量风险高等难题,助力地面试车一次成功。易俊用一次次创新追求和默默坚守,书写着航天固体动力发展史上的厚重一页。打造高质量、高可靠航天精品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在航天精神的感召下,易俊勇担时代重任,铸造大国重器,做“工匠精神”的信仰者、传承者、践行者。近年来,固体发动机装药生产明显提速。面对成倍增长的任务,易俊引领的一系列班组创新成果促进生产效率成倍提升。“就算累趴下,也绝不能让任务砸在手里。”他始终抱持这个信念,面对按期、圆满交付产品的紧迫任务,曾连续5天吃住在位于秦岭的深山工房,没有一句怨言。面对连续成倍增长的任务,易俊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带领班组致力于能力挖潜,提升了多个任务的产品生产能力,能源消耗降低60%。他带头完成衬层原材料立体智能仓储系统和防差错称量系统建设及攻关,衬层料浆制备合格率达到100%,凡是他经手的产品,质量就令人放心。作为技术创新带头人,易俊参与多台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改进和投用,实现了能力跨越。当前,曾以手工作业为主的车间已经建立起新型绝热生产体系,为发动机壳体准备阶段的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秉恒心
7月13日 上午 11:59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日夜扎根红外光学遥感总体技术第一线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晋利兵。日夜扎根红外光学遥感总体技术第一线踏入航天系统10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晋利兵日夜扎根在红外光学遥感总体技术的第一线、最前沿,一步步成长为单位里天基红外遥感领域的青年领军人。他沉得住性子、扛得住压力,基础打得够实,专业钻得够深,勇于突破创新,敢啃硬骨头。他没有惊人话语,却在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日复一日地安静工作,用创新攀登诠释航天精神。航天精神的矢志践行者在2022年年底的一次发射任务中,卫星技术难度大、技术集成度高,面临多项考验。虽然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但紧盯发射大屏的晋利兵那颗悬着的心却不敢有一丝松懈:载荷能否开机顺利?各项指标能否满足要求?新技术、新体制能否在轨验证充分?时间回到2022年夏天,凌晨两点,五院一间集同办公室灯火通明。“不怕发现问题,只怕问题暴露得不够充分。”从事相关分系统工作的晋利兵虽是一名90后,却已深耕遥感领域多年。凭借常年扎根任务研制一线的积累,他对红外遥感载荷所有的技术指标都有深刻理解,在系统设计、光学加工、测试及试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项目研制过程中,他一直率先垂范,带领团队推演计算、交流探讨,从每个细小现象出发,剖析复杂新研技术底层的原理机制,不放过任何一项参数的演算复验。春秋更迭,四季轮转,如今该卫星在轨表现优异,各载荷指标均满足或优于指标要求,获得用户一致好评。征途漫漫,晋利兵带领研制团队仍旧坚守在卫星在轨运行一线,以技术过硬、团结奋战之姿,更好地发挥载荷在轨效能。永葆初心的安静工作者红外遥感载荷的研制道路上充满荆棘,整个研制团队面临的不只有技术方面的困难,还有研制进度的紧迫要求。面对重重挑战,晋利兵实干担当、严慎细实,一方面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让用户放心,另一方面组织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试验验证,用全面详实的试验结果说话。面对载荷设计方面的高要求,他们在设计中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及技术体制。一般来说,在研制中应尽量采用技术成熟度高的设计方案以避免研制过程出现反复。但是,采用传统设计技术的应用有局限性,开发新技术势在必行。说干就干。晋利兵带领团队对新技术的难点、研制及验证流程进行了充分梳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研制流程,协调所内外各项资源,按时保质地完成各项技术验证,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载荷的研制进程扫清障碍,将载荷研制风险降到最低。没有惊人话语,把忠诚与担当化作平凡岗位的勤奋与敬业;默默探索,安静工作,用汗水和辛劳铸成逐梦航天路上最美的勋章,这就是晋利兵。苦干实干的不竭追求者研制过程中的严谨让晋利兵永远保持着一股进取的勇气,专业发展中的主动作为展现着他创新的活力。他秉承“效能先导,掌握核心”的理念,拓展前沿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支撑探测系统升级,实现探测能力跨越式提升,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性进展。“作为我国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主力军,创新是我们永葆专业生机活力的根本。我们不仅要做国内创新水平领先的载荷,更要做国际创新水平领先的载荷。”晋利兵笃信这一点。结合研制任务,他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专业领域创新工作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细致性研究,从载荷配置、技术指标体系、工作模式、总体方案等环节进行了综合优化,解决了相关探测难题,实现了国内该型载荷从无到有的突破。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引领者晋利兵不仅是专业领域的实干者,更是部门发展的带头人。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之余,他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技术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红外遥感探测领域迎来飞速发展期。晋利兵深刻意识到体系建设与质量提升对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红外遥感探测领域起步较晚、技术攻关难度大的特点,他带领部门不断开阔思路,提高自身业务本领和拓宽国际视野,统筹红外产品研制与技术研发流程,成立红外产品与关键技术专业团队,整合形成攻关合力,在按时保质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推动了核心技术体系构建。同时,他以“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作为科研生产的基线准则,筑牢质量红线意识。晋利兵还十分注重团队成员政治素养的提升和工作作风的强化,致力于打造一支“守初心,担使命,挥汗水,洒热血”的人才铁军。十年磨一剑,晋利兵不负青衿之志,履践致远,把汗水和辛劳挥洒在问鼎苍穹的漫漫征途。他身上有着“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有着“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还有着“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他用实干践行航天精神,用行动赓续红色血脉,用成功兑现航天报国誓言,不休不止。来源:《中国航天报》文/李莉
7月11日 下午 8:56
科技

2024下半年第一发!长六改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五号02组卫星

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开展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试验研究等任务。▲长六改火箭发射现场(郑斌
7月5日 上午 11:07
其他

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中法天文卫星

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6月22日15时0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中法天文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二丙火箭发射现场(顾航瑜
6月22日 下午 3:49
其他

全系统合练!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计划将于近日择机发射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计划将于近日择机发射,4月2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各单位展开全系统合练。我国空间站工程使用的空间站各舱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中继卫星及发射这些航天器所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
4月22日 下午 9:20
其他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云海三号02星

火箭升空(来源: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央视新闻)云海三号02星和长六改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
3月27日 上午 7:31
其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任职

2024年3月1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了党中央关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任职的决定:陈鸣波同志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相关职务任命,按有关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办理。
3月15日 下午 7:00
其他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

2月29日21时0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长三乙火箭点火升空(肖鑫江
2月29日 下午 9:53
其他

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

2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介绍2024年宇航任务整体情况。《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之年,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2024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近70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290余个航天器,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空间站继续开展常态化运营,年内完成2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推进探月四期工程,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嫦娥六号探测器,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返回;发射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电磁监测卫星02星、中法天文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等多颗民用卫星,满足各行业用户应用需求;加速推进建设航天科技集团“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专家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在今年上半年执行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任务;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执行探月四期工程中继星、商业卫星组网等发射任务,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改进型将于本年度首飞;新型单芯级两级构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今年首飞,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2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为我国首型3.8米直径单芯级液体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0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计划今年在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完成首飞。2024年,航天科技集团研制任务持续保持高强度,将全面推进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深空探测工程,持续推动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嫦娥七号、天问二号、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等为代表的200多颗航天器研制工作,开展230余发运载火箭组批投产,完成多项商业航天和整星出口合同履约工作。专家介绍,航天科技集团将完成多次商业发射任务,并将公开对外发布运载余量信息,向商业用户提供发射和搭载机会,为各类客户提供快速、稳定、可靠的“一站式”发射服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北斗应用向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延伸,发挥集团公司天地一体化优势和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综合应用优势,不断将卫星应用融入新兴领域,支持重点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中国航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2023年实施67次发射任务,位列世界第二,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中国最高纪录。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发射全部成功,成功率100%,累计发射突破500次,其他商业火箭发射20次。回顾过去一年,中国航天在发射活动方面,高密度发射任务有序实施、成功率保持高位,航天器研制发射数量快速增长、研制能力大幅提升。在科技创新方面,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中国航天进入空间、探索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不断增强,取得多项科技成就。在应用服务方面,基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有力支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农业强国、交通强国、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航天开展了交流研讨、数据共享、技术合作、应用服务、航天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布会上,航天科技集团表示将始终牢记强军首责,坚定信心决心,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型号科研生产任务,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图/胡蓝月视频/林佳昕
2月26日 下午 5:55
其他

“梦舟”“揽月”!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正式确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公开征集评选,近日,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下一个目标。随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实施,用于载人月球探测的新飞行器命名也提上日程。2023年8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征集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收到来自航天、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组织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近2000份投稿。经专家遴选评审,将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将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新飞行器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梦舟”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也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新一代载人飞船包括登月版和后续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近地版两个型号,其中,登月版采用“梦舟Y”(飞船名称+“月”字音节的大写首字母)。“揽月”取自毛主席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此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已被命名为“长征十号”。目前,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和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已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编辑/刘淮宇
2月24日 上午 11:53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青春是一首不回头的歌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获奖者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四院中天火箭公司梁嘉琪。
2月5日 下午 7:01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获奖者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一院211厂刘争。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2001年,18岁的刘争手捧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走入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大门。美好的4年大学时光匆匆走过,毕业关头,纵然成绩优异,刘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也和许多同学一样难免踌躇:是出国深造?还是继续读研?抑或直接去企业享受高薪职位?“非这里不可了!”刘争选择进国企。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与他的偶像柳百成院士有关。一次,柳百成院士给清华学生作讲座,在最后环节,白发苍苍的老院士颤巍巍地站起来,如炬的目光扫向台下,苍老的嗓音突然洪亮:“诸位作为清华学子,当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这一幕令刘争的灵魂为之一颤,他暗暗下定决心,把“振兴中国制造业”定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国企以国家利益为上,只有去那里我才更能为‘振兴中国制造业’作出贡献。”刘争把目光投向了国企。恰巧在他毕业前夕,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时任总工程师回母校清华大学举办讲座交流,刘争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航天。学长口中的211厂有着强大的机械加工能力,令他心生向往。随后,他迫不及待地赶赴211厂参观。他站在1车间如庞然大物一般的数控机床前,心头的震撼转化为狂喜:“非这里不可了!”回到学校,他就像害怕迟到的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时间向211厂递交了简历,并如愿进入该厂1车间工艺组。在实践中成长刚到车间,刘争初次接触到各种大型数控加工设备,对许多工艺不了解、对许多软件不会用、对许多系统感到很陌生。不过对他来说,这些不是困难,而是惊喜。“学校里学的东西竟然不够用了,这下可得赶紧‘充电’。”说起那段青涩时光,刘争嘴角上扬。“振兴中国制造业”不是空想,必须要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刘争珍惜每一次在实践中锻炼的机会,在生产现场跟产,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工艺员和操作工人请教,如饥似渴地学习编程的有关理论和软件,并在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果。当时,刘争正好接到一个为产品画图、编程的任务。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完成了100多项零件的数字建模和程序的编制任务,编程技术迅速提高的同时,还提出了独特的建模思路,方便设计更改后数控程序的修改。自此,刘争在数控加工领域初窥门径。勤奋编织的不仅仅是成功,还有进步。2007年,24岁的刘争凭借高超的技术,成为“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课题的实际负责人。他结合研制任务,将先进的切削理念引入实际工艺设计之中,优化传统工艺流程。仅仅两年,刘争团队就完成了“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一期任务,多台数控机床增效20%到50%。二期任务启动时,刘争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你简直是天才!”人们这样夸奖他。但是只有刘争自己知道,收获累累硕果,靠的是“种植者”日复一日的垦种。2012年,29岁的刘争成为当时211厂最年轻的副主任工艺师,大家由衷地称赞他为“数控骄子”。不服输的“犟脾气”“我们这代航天人身处新时代,这是我们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不服输、敢于挑战,面对难题的刘争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在航天领域,有大批的零件只有角铣头才能加工。在传统工艺方法中,五轴机床附加角铣头后,无法使用五轴联动功能,只能当作四轴半使用。刘争决定攻克这一难题。经过大量的仿真试验和论证后,他自主开发了五轴机床附加直角铣头后的五轴联动功能,拓宽了该设备的加工范围,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加工精度。原来加工12小时的产品,现在3个小时内就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在世界制造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航天制造也无法置身事外。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业大数据、射频识别等新兴技术逐渐走进了航天制造。现在,1车间工艺员只要轻点鼠标,选择合适的工艺模块进行组合,不一会儿就能完成一项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写及仿真工作。但在几年前,由于没有可以通用的工艺模块,每个零件都需要工艺员从零建模、编写工艺规程,效率低、时间冗长。在一次参观考察时,刘争发现软件二次开发对工艺编程自动化的重要性,尤其对生产任务多品种、小批量的研制型企业特别适用,恰好航天领域正符合这些特点。刘争豁然开朗,立即向车间建议进行软件二次开发。在车间的支持下,他和车间的工艺骨干统一标准,制作快速编程模块,使工艺编程工作得到优化,降低了工艺员编程的强度和难度,从而提升了效率、确保了质量。“现在车间已极大提升了工艺编程、仿真的效率和质量。这一改变,刘争功不可没。”谈起刘争,1车间原主任贾师强不禁竖起大拇指来。部分产品的沟槽内壁加工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大家的老大难问题。2019年,刘争将这一难题列为课题项目进行优化。有人劝刘争:“十几年无人能优化的问题,你有几成把握?别最后无法结题,白忙一场。”“工艺人员都是‘犟脾气’,我也不例外。‘振兴中国制造业’仅靠一人之力的确不够,但他不拼、你不拼,那岂不是永远办不到了?”刘争开始了试验计划。最终,他和同事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赢得了大家的赞叹。旁人看到的,是刘争每一天都在拼命工作,既劳累,还伴随风险。但他自己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因为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这就是刘争,一个永远不忘初心的航天赤子。来源:《中国航天报》文/常轩海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美编/丁洁编辑/刘淮宇
2月4日 下午 6:07
科技

过了腊八就是年!年货已由“天舟”送达“天宫”,请航天员查收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4年1月18日(农历腊月初八)
1月18日 上午 2:09
科技

“长征七号”成功发射“天舟七号”!神十七航天员即将收到“新春大礼包”

1月17日22时27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七号货运飞船,2024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发任务圆满成功。▲点亮夜空(顾航瑜
1月17日 下午 11:11
其他

首战告捷!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

1月9日15时0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长二丙火箭2024年首发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宇航发射任务首战告捷。▲火箭发射升空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是我国首颗大视场X射线天文卫星,用于捕捉爱因斯坦预言的黑洞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等天文现象。▲火箭吊装(肖国军
1月9日 下午 3:38
其他

航天科技集团召开2024年型号工作会议

1月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2024年型号工作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重大决策部署,总结2023年型号科研生产完成情况,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形势,部署2024年型号工作。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张忠阳,党组副书记方向明,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谢俊,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邓红兵,党组成员、总会计师方世力,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林益明、张宏俊;科技委主任,总法律顾问、总工程师,首席信息官,科技委副主任、各专家组组长;总部各部门部长、副部长,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各院和部分二级单位主要领导;总部有关部门处长及专务,集团公司派驻各院质量监督总代表、副总代表、代表,各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院本部有关部门领导、院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及型号主管领导,各院的型号工程总师和副总师,各型号“两总”及产品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方向明主持。会上,林益明作题为《牢记强军首责
1月2日 下午 10:35
其他

航天科技集团2023年宇航发射任务全胜收官!长二丙/远征一号S发射成功

12月30日8时13分,长征二号丙/远征一号S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今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运载火箭48次宇航任务全部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2月30日
其他

国际月球科研站、嫦娥七号、北斗……航天科技助力中俄务实合作

12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应中方邀请于12月19日至20日来华的俄罗斯总理米·弗·米舒斯京。12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与米舒斯京总理共同举行中俄总理第二十八次定期会晤。《中俄总理第二十八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于20日发布。公报介绍,双方商定:——继续推动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支持推进嫦娥七号与LUNA-26协同合作,支持俄方科学类有效载荷搭载中国嫦娥七号着陆器项目合作。——推动开展《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2023-2027年航天合作大纲》项目落实工作。——扩大中俄卫星导航领域合作,包括开展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合作。我国探月工程嫦娥系列探测器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根据国家航天局此前发布的消息,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的环境与资源勘查,包括月球南极月表环境、月壤水冰和挥发组分等探测任务,获取全月球、着陆区与巡视区域的遥感和就位科学数据,并为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我国北斗导航卫星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其发射使用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全部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海事、搜救等领域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前不久,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截至目前,北斗产品已在全球半数以上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来源:新华网,国家航天局官方网站,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微信公众号编辑/李淑姮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1日21时35分,经过约7.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天和核心舱太阳翼修复试验等既定任务,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国首位重返空间站的航天员汤洪波时隔两年再度漫步太空,航天员唐胜杰成为我国目前为止执行出舱任务年龄最小的航天员。我国空间站工程使用的空间站各舱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中继卫星及发射这些航天器所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按计划,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以及多次航天员乘组出舱活动和应用载荷出舱任务。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央视新闻编辑/李淑姮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一号卫星

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为两级半构型的大型低温液体火箭,主要用于执行中高轨发射任务,起飞重量约874吨,起飞推力1068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级。▲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胖五”→“壮五”!士别三年,昂首相看

南海之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再次亮相,距离上一次公众与之见面已过三年。12月15日傍晚,发射塔架徐徐打开,落日余晖下,长五火箭笔直地矗立在发射塔架,直指苍穹。21时41分,伴随着隆隆巨响,金黄色的烈焰点亮整个海平面,长五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冲入云霄。一次全新的亮相三年不见,长五火箭又“长高”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李平岐介绍,在这次任务中,长五火箭首次采用了新研制的直径5.2米、高18.5米的整流罩,能够容纳尺寸更大的有效载荷,进一步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直径更粗的芯级加上4个直径足够大的助推器,让长五火箭看上去“体态憨厚”。“采用这个整流罩后,长五火箭整箭高度有所增加,大家关心的‘胖五’这次看上去‘身材’比例更加协调了。”李平岐笑道。这也让长五火箭一跃成为我国现役最高的运载火箭。一枚火箭想要“长高”几米并非易事。在长五火箭没有执行任务的这3年,研制队伍持续针对此次采用的18.5米整流罩开展研制工作。据李平岐介绍,对于火箭来说,气动外形的更改会涉及到从总体到气动、弹道等各项设计的更改,相当于要作为一个全新的构型进行全面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当然,在这期间,这支队伍也圆满完成了3次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执行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顺利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送入太空。其实,通过研制更大尺寸的整流罩,来满足高轨更大载荷的发射使用需求,一直是长五火箭研制团队的攻关方向。李平岐说:“经过这次改进,长五火箭的发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得到提升,未来,将能把更多大质量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测发周期进一步优化回首执行上发任务的2020年,是长五火箭充满高光时刻的一年。2020年7月23日,长五火箭圆满完成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11月24日,又圆满完成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任务,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月球采样返回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此次再随长五火箭进入发射场,结合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累计9次的发射经验积累,以及历次任务发射场工作开展情况,长五火箭试验队通过优化重复性的测试项目、对进入发射场后的工作安排进行优化等,在保证测试覆盖性的前提下,发射场测发周期进一步缩减。在测发周期压缩的同时,长五火箭试验队也通过对发动机和控制系统的关键单机等方面不断改进,使火箭的可靠性进一步得到提升。由于创新难点多、复杂程度高,从2016年首飞至今,长五火箭研制队伍遇到过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通过几发任务的磨合,以及千百个日夜的团队协作,各系统间的协调配合越来越顺畅。“长五火箭是一支不怕遇到问题的团队,我们在解决难题中不断提升着技术、增长着认识。”李平岐补充:“从事长五火箭的研制工作,似乎大家都不缺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但最终一定是什么关都能闯过去。”飞向更远的深空想要去更远的深空,必须要借助能飞得更远的火箭。“长五火箭的研制并不是以单一任务为目标,它帮助我国建立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基础。”李平岐介绍,例如长五火箭最先采用的“新三垂一远”测试发射模式已经被应用到其他型号。长五火箭的成功研制和工程应用大幅提升了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大型运载火箭先进水平。作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第一个立项研制的型号,长五火箭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作为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和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长五火箭将承担起中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据了解,在未来大载荷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中高轨道等发射任务中,长五火箭将担当主要角色,对于构建中国未来空间运输体系、加快现役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顾航瑜图/史啸编辑/李淑姮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新华社酒泉12月14日电(记者李国利)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我国12月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试验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预定着陆场,其间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及空间科学实验,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来源:新华社编辑/刘淮宇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开启应用发射阶段丨捷龙三号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摄)捷龙三号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一院所属中国火箭公司投资,是一款主要面向卫星星座组网市场的商业火箭,具有性价比高、发射方式灵活、履约和发射快的特点。▲捷龙三号火箭(张婉莹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499!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埃及二号卫星

12月4日12时10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将埃及二号卫星、星池一号第二组A/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9次发射。▲长二丙火箭发射升空(罗西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自觉增强忧患意识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评论之一

前进道路上的伟大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国航天报》特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引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增强忧患意识,主动顺应引领奋进大航天时代,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分析研判形势,总结梳理经验,锚定目标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凝聚形成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发射成功!长二丁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时隔5年再联手

11月23日18时0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升空,随后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长三甲系列火箭“升级版”首飞成功!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提升至5.55吨;技术改进项目74项,其中首飞改进项目达52项;改进涉及火箭所有系统……以上任何一项改进放在一款身经百战、成熟的火箭型号上都是相当引人注目的,而此次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这些改进组合在一起和盘托出,在一发火箭上全面完成。在过去的3年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研制团队不断革新、向内挖潜,开展运载能力和可靠性的“双提升”工作,使这款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的“金牌火箭”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如今老将再出马,仍是少年模样。11月9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中星6E卫星进入太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三甲系列火箭“升级版”首飞成功,实现了“双提升”的目标,也为该系列火箭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型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早在2018年,面对客户对火箭运载能力提升的需求,长三乙火箭总指挥金志强、总师陈闽慷就带领团队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于2019年提出了运载能力“单提升”的计划,将运载能力再挖潜50公斤,由5.5吨提升至5.55吨。2020年,一次质量问题让团队意识到,提高火箭可靠性的需求更加迫切,“没有保成功的可靠性,一切为零。”痛定思痛,团队下决心进行可靠性的提升。而可靠性提升与运载能力的提升相互影响,需要统一考量。因此团队继续深化方案,于当年年底确定了既提高火箭可靠性、又满足用户需求提升运载能力的“双提升”目标,并且要一次做好、一次改到位。“这样大规模的改进在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陈闽慷在发射前的动员会上讲道。回顾该型号系列火箭的发展历程,这可以说是第三次里程碑式的改进。第一次是在2006年,火箭结构改变,助推器加长,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5.1吨提升至5.5吨,第二次是在2011年,火箭控制系统由单平台惯组换为双惯组状态,实现了控制系统冗余设计,提高了飞行可靠性。对于已经完成百余次飞行的长三甲系列火箭来说,作为老型号再去进行状态的改进、产品的换新显得殊为不易。“就像新盖房子一样,翻新老房子比新盖房子还要难,因为要避免新改进互相影响。”金志强坦言,“为了圆满完成‘双提升’的工作,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在这次型号团队主动发起的火箭技术革新中,团队想在前、做在前,从方案上制定分步实施、小步快走的办法,改进一批、验证一批,分散风险;产品更换上吸收其他型号优点,优先选用成熟的货架产品,再结合自身需求适当新研。老火箭配上了新系统此发火箭从总体到控制、测量、动力、结构、地面等系统几乎均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进。通过归纳细分,团队一共梳理出74项改进,其中67项来自于“双提升”项目的改进,7项为适应此次卫星任务的改进。同时,首飞项目占52项,剩余22项关联度较小的改进已陆续在此前的飞行中得以验证。火工品作为关乎型号成败的因素之一,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最先被团队纳入改进内容。此前长三甲系列火箭应用的非钝感火工品与钝感火工品相比,容易因较小的诱因干扰而影响火工品的正常引爆。结构总体设计师陈克介绍,为提高火工品可靠性,团队从消除单点、增加冗余度方面进行设计。在产品选用上,团队一方面从产品货架上“寻宝”,找到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钝感火工品,匹配到箭上;另一方面根据任务需求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整流罩横向分离超低温导爆索和电爆管两款新产品,自用的同时成为货架上“上架”的新产品。改进后火工品部分的可靠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控制系统作为火箭的大脑,也事关火箭发射成败,几乎是此次“双提升”过程中变化最大的部分。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李刚介绍,控制系统进行全面的改进,经历了方案、初样、试样研制的全过程。在我国传统运载火箭中首次应用了新一代火箭的箭控点火和紧急关机方案。同时,控制系统配合火工品的改进,进行了时序控制的改变;为火工品配电方式也发生变化,把相当于人体血管的全箭电缆网线路设计等都进行了重新设计、改进。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到了火箭的可靠性。此外,惯组统型化的设计也为火箭运载能力的提升作出了贡献。测量系统主任设计师刘丙太介绍,他们按照“双提升”方案的规划流程进行改进,对传输设备集成化进行设计,外测安全系统进行了优化。同时进行地面测量流程全面调整,口令和流程进行上百条更新。测量系统更加精简,可靠性得到提升。此外,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涛介绍,火箭还通过总体优化飞行弹道方案、取消末速修正,三级火箭发动机预冷流量优化,发动机取消增压气瓶等方式,助力火箭运载能力提升50公斤。参照首飞型号管理发射队住地有一面荣誉墙,上面展出了发射队员和他们参与过的火箭发射次数。其中,单人参与火箭发射次数最多的达131次,55名队员参与过30次以上的火箭发射。“我们参与研制和此次任务派到发射场的人员都是多次参与发射任务的骨干力量,调用精兵强将来确保此次发射圆满成功。”火箭副总指挥覃艺介绍。进场前,研制团队在原有研制管理有效方法基础上,从设计、生产、试验、组织管理等方面实施11项加严措施确保产品质量。除了单机试验验证,还增加了系统级、全箭级的试验验证,充分验证产品可靠性。同时,一院调动组织力量保证“双提升”项目的飞行成功,于今年年初参照首飞型号管理;组织责任专家组审查,专家与设计承担同等责任,作为第三方独立把关。进入发射场后,张涛的时间就按下了加速键,射前一周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工作量感觉是以前的2到3倍,从我工作需要刻录的光盘量上就看出来了。”张涛说道。“我们这次的工作量几乎相当于首飞型号的发射。”覃艺介绍,为确保质量,本次发射场工作进行了诸多改进。不仅在39个常规项目上增加10项加严质量控制专题,还开展“风险交底”工作,前后有30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其中帮助进行风险再确认。同时,型号队伍组织全面开展了飞行时序事件链分析与闭环检查确认,并开展“三再”工作,通过影响域再分析、风险再研判、措施再确认,确保技术状态变化的分析全面、措施落实到位。按照精细化流程和质量确认制,重新修订完善岗位作业指导书和一体化操作文件等,针对新产品新设备,新增对发射队员的操作培训,精益求精强化质量管控,不断提升发射队高质量保成功的能力。金志强表示,此次发射的“双提升”火箭状态将成为型号后续任务火箭的基本状态,“从明年开始,长三乙连续3~5年都是10发以上的发射需求,我们将在‘双提升’的基础上,迎战新的发射高峰。”文/代振莹摄/肖国军编辑/刘淮宇
2023年11月9日
科技

长三乙成功发射中星6E卫星!我国广播通信传输能力将再升级

11月9日19时2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中星6E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1月9日
其他

他加入中国航天,感受到浪漫和价值

秋意渐浓,阳光和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2所的大院里,谢鸣宇裹着一件薄外套向记者走来,他眼底有些乌青,言语中却充满朝气,“最近正是一个项目的紧张时刻,连着好几天都在熬夜。”2017年,从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毕业后,谢鸣宇选择回国投身中国航天事业,至今已参与了多个型号任务的研制工作。“我出国的时候就很明确,毕业一定得回国。”坚定的想法背后,是谢鸣宇血液里流淌的家国情怀。“我的外公是个老红军,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还有我的舅祖父,很年轻的时候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只要有机会父母都会带我去烈士陵园看他。”谈到这里,谢鸣宇微微坐直了身子,“祖辈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我,我肯定是想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为自己的祖国作出点贡献。”“要回国就要早做打算。”谢鸣宇在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前就开始筹备求职事宜,“一开始我并不了解学控制工程到底能去哪里就业,好在我经常去找导师聊天,后来明白其实电力、航天、汽车、环保等领域都需要控制系统,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于是,谢鸣宇开始积极寻找相关行业发布的招聘信息,就在这时,一则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招聘让他眼前一亮。早在2010年,初来英国的谢鸣宇即将开启七年留学生涯,新奇劲儿还没过去,就迎来了第一个在国外的国庆节。“当时和朋友们在一起庆祝,赶上国内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距离成为航天强国又近了一步,客厅里的电视转播这条消息时,大家都沸腾了,特别是身处国外,那种民族自豪感真的溢于言表。有过那次的感受后,我就感觉航天这事儿能干!”机会来到眼前,专业相符,梦想感召,谢鸣宇毫不犹豫地投出了自己的简历,不久后便收到面试通知。“当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就火速回国面试了,我自己感觉面试得不错,虽然还在等通知,但我也没再投过别的单位了。”所幸,面试一轮一轮通过,又经过一年的实习考核后,谢鸣宇如愿留在了502所。从系统测试干起,到能负责一颗卫星控制分系统的主要设计研制工作,谢鸣宇成长得飞快。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作为副主任设计师负责研制的第一颗卫星发射那天。凌晨4点,在赶去飞控中心的飞机上,舷窗外天空蓝得深邃,地平线已经升腾起一片金色。“那个画面特别安静祥和,这和我内心的激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想到发射塔架上卫星控制分系统的每一台产品都是我摸过、测试过的,即将要把它们送上太空,有一种送自己孩子出国上学的感觉。很不舍,也很自豪。”揽慧星以为旍兮,举斗柄以为麾。那一刻,谢鸣宇真切感受到了属于中国航天人的浪漫和价值所在。“以后我也可以指着漫天星辰跟自己的孩子说,爸爸参与制造的一颗星星也在其中呢。”谢鸣宇满眼的骄傲。▲谢鸣宇在火箭前留影工作6年,谢鸣宇从主管设计师逐步进阶成为主任设计师。“中国航天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敢用年轻人,愿意给年轻人机会,给年轻人压担子。”重任在肩,少不了会有压力,“加班是常有的事。累肯定累,但是每每回想起站在发射塔架下的那份光荣和自豪,就会让我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很值得。”回国工作以来,谢鸣宇从未后悔。“当时选择留在国外的朋友们现在都过得很安逸,但我一点也不羡慕,人生短短三万天,我还是希望能留下一点印记,创造一点价值。”面对现在留学准备回国的学弟学妹,谢鸣宇也用自己的经验给出了建议,“一是要放下光环,不要觉得自己和国内的学生有什么不同,这有助于缓解焦虑;二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这有助于快速定位求职方向;三是尽量找到自己的热爱和激情所在,有助于快乐度过以后近三十年的工作时光。”采访结束时,路过大厅墙上挂着的照片,那是在研究所工作过的前辈先驱们,谢鸣宇热情地向记者一一介绍,钱伟长、杨嘉墀、陆元九、屠善澄……每一位他都了如指掌,“唯敬仰和崇拜尔,无他。”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微信公众号文/高阳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长七A火箭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

11月3日22时54分,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送入预定轨道。▲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长六改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五号卫星

摄)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为两级半构型,芯一、二级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捆绑四台2米直径两段式固体助推器。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大于4.5吨。▲
2023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