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陟 |《南方的“旅居者”》的中国知音

【作者简介】

陟,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浙江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外文学会常务理事,渥太华大学访问学者。


张陟 教授






《南方“旅居者”》的中国知音


打开田颖博士的新作《南方 “旅居者”: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研究》(以下简称为《旅居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人物肖像画。画中人物正是作者的研究对象——美国南方女性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作家长发披肩,两眼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坚毅而冷静的目光,两手放在头上,右手夹着一根香烟,似乎暗示着她绝不会是一位走寻常路的女性作家。或者按照田颖博士的说法,虽然常常被称之为美国南方作家,但是这位女性“不属于任何地方,只属于她自己”。


对于麦卡勒斯,笔者没有做过多少研究,其作品只是泛泛读过。以CNKI稍加搜索,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与麦卡勒斯相关的国内期刊与硕博士论文有近700篇之多。对于一位生长在上个世纪中叶且作品量并不算多的美国南方女作家而言,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批评关注,着实也可以成为一种现象了。田颖博士的新作则是这股麦卡勒斯热潮中的另一股新鲜力量。通读了田颖博士的新作,感到这部新著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各种源自西方的批评理论先后进入中国,诸如心理-原型批评、结构-解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空间批评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然而,如何能将这些批评理论运用好,能够以之来解决文本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而非是制造新的问题,如何能让这些源自异域的批评话语适应中文语境下的表述习惯,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旅居者》一书的作者做出了极好的范例。可以看到,田颖博士对各种常用的批评理论是谙熟于胸的。为了深入剖析麦卡勒斯的其人其作,《旅居者》设置有四个章节:成长论、空间论、性别论与种族论。其中成长论立足于人类的成长仪式说与阈限说,空间论立论于空间诗学中的景观说,性别论立论于性别研究中的双性同体与酷儿理论,而种族论则立论于身份认同与狂欢化理论,等等。作者娴熟地穿行于由各种批评视角与方法编织的网中,围绕所需讨论的问题,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显现了一名当代学者出色的理论素养和批评能力。


对于各种批评方法的熟练运用,只是《旅居者》的一个特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个意义发现的过程,也是批评者与作家隔空交流的过程。理解文学作品,不仅需要理论思维,更需要文学思维。而类比和联想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具有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大作用,不仅历来为诗人和作家所偏爱,也是解读文学作品时一种宝贵的思维方式。田颖博士在对麦卡勒斯的作品解读中,便也常常以类比和联想为方法,既深入文本之内去理解作者意图,又跳脱出文本之外,令文本与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产生联系,生发出新的意义来。


以田颖博士对《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面对玻璃球一幕的解读,便极有特点。作者从主人公弗兰淇困于厨房而去注视一个玻璃球的场景出发,联想到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笔下的神秘小球 “阿莱夫”。弗兰淇从玻璃球中看到了北方的冰雪、阿拉斯加的荒野与七色的彩虹,而“阿莱夫”中更有海洋、黎明、黄昏、人群、房屋,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在其中。田颖博士的解读,初看是在意料之外,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由麦卡勒斯到博尔赫斯,由可以瞥见世界一角的玻璃球到包罗了宇宙万物的“阿莱夫”,运用类比和联想,田颖博士打开了阅读《婚礼的成员》中这一细节的新空间,将麦卡勒斯的小说读出了更宏大的气象。


当然,田颖博士对于麦卡勒斯的理解,并非是无源之水,而是建基在已有的学术成果之上的,这保障了《旅居者》一书的学术质量。仅举一例。《旅居者》正文之后,另有附录一与附录二两篇文章。附录一为 “国内外卡森麦卡勒斯研究简评”,附录二为“新世纪以来国外卡森麦卡勒斯研究的流变与走向”。可以看出,田颖博士几乎已经将国内外所有涉及麦卡勒斯的研究论文与专著 “一网打尽” 了。正是这种 “竭泽而渔” 的文献搜索,保障了她的研究是在前人基础上的 “向前一步”。当然,田颖博士对搜集到的文献也没有照单全收,只述不评,而是根据其研究角度、方法与结论给与了颇为中肯客观的评价。每位麦卡勒斯的后来者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希望深入探寻的路径。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世间有一个麦卡勒斯研究者俱乐部,田颖博士一定会是一位专家级的“看门人”与“导游员”。她不仅对麦卡勒斯深有研究,而且也会热情地向后来者去推荐,向他们介绍哪些相关书籍是一定要认真去读的,可以怎样地去读。


纵观全书,从正文到附录,从插图到精心制作的索引,处处渗透着田颖博士对小麦(这也是田颖博士对她喜爱的麦卡勒斯的昵称)的热爱,处处可以看到她愿意与其他国内小麦拥趸们分享所得的热忱。小麦有这样一位热爱她、欣赏她、乐于去与人分享她的中国知音,何其幸运!




著作详情链接:
好书推荐 | 田颖:南方 “旅居者”: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研究【互动赠书】


  说明 
1. 本文推送时未加注释,引用时可参考原文。
2. 本文经授权推送,未经授权不得转推。

往期文章回顾
申丹 | “隐性进程”与双重叙事动力
彭青龙 | 论跨文化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
李保杰丨泛美政治经济视域下美国奇卡诺移民小说中的成长叙事
曾艳兵 | 从“地洞”到“洞喻”
刘建军 | “To be or not to be” 的困境与破解——兼论当下外国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问题
杨金才 | “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翟乃海 | “所有诗人都是犹太人” ——论耶鲁批评家的犹太诗学
金雯 | 书写 “真实内心” 的悖论——重释西方现代小说的兴起
陈靓 | 从阿诺德·克鲁帕特的世界主义到戴尔·海姆斯的民族志诗学 ——论美国本土族裔性的语言核心与转换策略
郭英剑 | 对取消英语主科的主张,咱就别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了,说点常识好吗?
高继海 | 莎士比亚历史剧与电影改编 —— 以《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为例
欢迎关注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