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营养新发现:生酮饮食助戒酒,果糖促前列腺癌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786期日报。


Science子刊:生酮饮食或能帮助戒酒

Science Advances[IF:13.116]

① 与接受标准美式饮食(n=14)相比,接受生酮饮食(KD)干预3周(n=19)的酒精滥用障碍(AUD)住院患者在脱毒治疗第1周所需苯二氮卓类药物较少;② 经过3周治疗,KD组患者对酒精的渴望更低,背侧前扣带皮层(dACC)对酒精信号的反应性增加,且dACC生物能学改变(酮体和谷氨酸含量升高,神经炎症标志物降低);③ KD史可以减少酒精依赖大鼠模型的酒精摄入;④ 本研究为KD在控制酒精戒断和减少饮酒方面的有益作用,提供了临床和临床前证据。

Ketogenic diet reduces alcohol withdrawal symptoms in humans and alcohol intake in rodents
04-09, doi: 10.1126/sciadv.abf6780

【主编评语】无法控制饮酒的酗酒者,其大脑的能量代谢底物发生改变——对乙酸盐的代谢增加、对葡萄糖的代谢减少。在酒精戒断期间,这些患者体内的乙酸盐水平降低,可能导致大脑供能不足,从而引起戒断症状和神经毒性。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研究检验了这一假说,发现采用生酮饮食能通过产生酮体为大脑提供能量,来帮助管理酒精戒断反应和对酒精的依赖性,或有临床应用价值。(@mildbreeze)

膳食果糖促进前列腺癌生长

Cancer Research[IF:9.727]

① 果糖转运蛋白Glut-5和Glut-9在前列腺癌(PCa)患者肿瘤组织样本中过表达, PCa患者血清中的果糖水平显着升高 ;② Glut-5主要介导了PCa细胞的果糖转运;③ 体外培养时,果糖可刺激PCa细胞的增殖和侵袭;④ 饮食中的果糖增加人PCa的异种移植模型中肿瘤的生长/增殖;⑤ 果糖刺激导致PCa细胞富集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致癌/癌症进展相关的通路;⑥ 果糖在体内外均可促进PCa细胞的生长和侵袭性,并可能作为PCa细胞的替代能源。

Dietary Fructose Promotes Prostate Cancer Growth
03-24, doi: 10.1158/0008-5472.CAN-19-0456

【主编评语】研究显示前列腺癌细胞过度表达果糖转运体,而不是葡萄糖转运体。而且,PET-FDG成像在临床上检测前列腺癌具有局限性,暗示前列腺癌细胞可能利用葡萄糖之外的己糖(如果糖)作为首选能源。Cancer Research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果糖转运体在前列腺癌样本中表达增加,并证明果糖作为前列腺癌细胞的重要代谢底物支持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揭示出果糖或可作为前列腺癌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爱的抉择)

Cell子刊:董晨院士团队揭示IL-17D如何调控肠道稳态

Immunity[IF:22.553]

① IL-17D主要由结肠上皮细胞表达;② 维持肠稳态需要IL-17D,其敲除会增加小鼠对实验性结肠炎、细菌感染和结肠癌的易感性;③ IL-17D缺陷会导致结肠3型天然淋巴细胞(ILC3)产生的IL-22减少,伴随依赖于IL-22的抗微生物肽(RegIIIβ和RegIIIγ)生成减少,引起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变和失调;④ IL-17D的功能性受体不是经典的IL-17受体,而是成熟ILC3表达的糖蛋白CD93;⑤ 小鼠中,敲除ILC3的CD93会削弱ILC3产生IL-22的能力、加剧实验性结肠炎。

Interleukin-17D regulates 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 function through its receptor CD93
04-13, doi: 10.1016/j.immuni.2021.03.018

【主编评语】IL-17家族包含6个成员,这些细胞因子参与宿主防御,有时候也会促进自身免疫病。Immunity最新发表的来自清华大学董晨院士团队的研究,对此前所知有限的IL-17D在肠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表明肠上皮产生的IL-17D通过作用于受体CD93,调控3型天然淋巴细胞功能和肠道稳态。这些发现为治疗相关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mildbreeze)

Cell子刊:6年追踪小鼠菌群的演化与适应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5.923]

① 在等基因小鼠肠道中定植特定的细菌类群,研究6年中菌群的演化与宿主的互作;② 细菌一旦定植、适应,其基因组保持相对稳定,同一细菌类群的亚菌株共同进化;③ 菌群中非同义/同义突变率的上升,反映了正向选择的存在,特别是与营养获取、复制相关的基因;④ 饮食改变会触发特定细菌类群对营养元素变化的快速转录适应和体量变化,同时亚菌株的组成改变;⑤ 如标准饲粮转换为纯化饲粮,Bacteroides caecimuris I48亚菌株组成及代谢改变。

Long-term evolution and short-term adaptation of microbiota strains and sub-strains in mice
03-03, doi: 10.1016/j.chom.2021.02.001

【主编评语】肠道免疫大佬Andrew Macpherson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的文章,研究在SPF条件下,已知全部定植细菌类群基因组信息的限菌小鼠中,菌群如何演化与适应。并试图回答在理想的实验环境中,肠道菌群遗传漂变的界限到底在哪里。(@solo)

Nature子刊:肠道梭菌产生脂肪酰胺,或能调节人体生理

Nature Microbiology[IF:15.54]

① 从人肠道宏基因组数据中挖掘出一组梭菌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样通路基因簇,能利用脂肪酸和胺类生成脂肪酰胺(FAA);②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这组基因簇对人肠道中存在的25种脂肪酸和53种胺的整合能力,得到6种神经递质胺类结合型的FAA;③ 分析了其中4种FAA与人类GPCR的互作,其中月桂酰色胺能抑制免疫调节性受体EBI2,并能在体外被直肠真杆菌的天然菌株生成以及在人粪便中检测到;④ 梭菌来源的FAA可能模拟人类信号分子来调节宿主生理。

Gut-inhabiting Clostridia build human GPCR ligands by conjugating neurotransmitters with diet- and human-derived fatty acids
04-12, doi: 10.1038/s41564-021-00887-y

【主编评语】人体能通过产生内源性的脂肪酰胺(FAA)信号分子来调节生理过程,细菌也能合成FAA和其类似物。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对人肠道微生物组进行挖掘,结合体外实验,发现一些梭菌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样通路,能利用饮食等来源中常见的底物合成多种FAA。这些FAA能与人类的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互作,或参与对人体生理的调控。(@mildbreeze)

Nature子刊:为啥容易饿?餐后血糖降太多!

Nature Metabolism[IF:N/A]

① 收集1070名健康人在2周内吃完标准餐和自由餐之后的血糖和其他相关数据,以研究餐后血糖、食欲和随后的能量摄入之间的联系;② 与餐后0-2小时的血糖峰值及血糖曲线下增量面积等参数相比,餐后2-3小时的血糖下降值(相较于餐前基线水平)更能预测餐后自我报告的饥饿感和随后的能量摄入,即血糖大幅下降的人会有更高的饥饿感和更多的全天热量摄入;③ 年龄、体重及BMI与餐后2-3小时的血糖下降程度无关,但男性的下降程度略大于女性。

Postprandial glycaemic dips predict appetite and energy intake in healthy individuals
04-12, doi: 10.1038/s42255-021-00383-x

【主编评语】食欲调控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假说认为血糖的变化在其中有关键作用。Nature Metabolism近期发表了一项迄今最大规模的关于餐后血糖变化与食欲和热量摄入之间关系的真实世界研究,表明餐后2-3小时的血糖降低得越厉害(降到基线水平之下)的人,其饥饿感越高,之后的进食量也越大。该研究为餐后血糖变化对食欲调控的影响提供了有力证据。(@mildbreeze)

肥胖食欲调控的新思路(综述)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11.641]

① 人类肥胖症伴随着多种食欲调节因子的血液浓度变化;② 矛盾的是,大多数食欲抑制因子在肥胖中被上调,而食欲刺激因子被下调;③ 仅有3种食欲抑制因子呈现一致地变化模式且在肥胖中被下调:胰多肽、PYY、血管活性肠肽;④ 也仅有3种食欲刺激因子呈现一致地变化模式且在肥胖中被上调: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白脂素、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⑤ 这3种食欲刺激因子具有系统发育古老和普遍表达的特征,可能在人类肥胖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Old Paradox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Appetite Control in Obesity
03-08, doi: 10.1016/j.tem.2021.02.005

【主编评语】肥胖者通常存在食欲调控问题,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近期发表的综述,围绕肥胖中的食欲调控激素的变化模式,归纳出可能在肥胖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组食欲调控因子,为开发靶向药物提供新思路。(@mildbreeze)

Cell子刊:为啥间歇性禁食不易减掉肚子上的肥肉

Cell Reports[IF:8.109]

① 用蛋白质组学分析小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8500多种蛋白质,研究脂肪组织对隔日禁食(EODF)的反应;② EODF后,皮下白色脂肪组织(scWAT)和内脏白色脂肪组织(vWAT)的线粒体蛋白质含量增加,伴随脂肪酸合成酶的增加;③ 同时,EODF通过减少儿茶酚胺受体ADRB3而特异性下调vWAT的脂解作用;④ 反复EODF可能触发vWAT保存信号通路并产生适应性,导致vWAT不被消耗,抵抗减肥;⑤ EODF后,vWAT中ECM蛋白减少,与炎症减少和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有关。

Proteomics analysis of adipose depots after intermittent fasting reveals visceral fat preservation mechanisms
03-02, doi: 10.1016/j.celrep.2021.108804

【主编评语】间歇性禁食有助于改善肥胖,Cell Report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在小鼠中分析了不同部位和类型的脂肪组织对间歇性禁食的反应差异,揭示了内脏脂肪对禁食的抵抗机制。(@mildbreeze)

郑钜圣+陈裕明:乳制品与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健康的关系

EBioMedicine[IF:5.736]

① 纳入来自广州营养与健康前瞻性队列研究的1780名健康参与者,进行多组学分析;② 总乳制品、牛奶和酸奶摄入量最高与最低的人群相比,肠道菌群组成(β-多样性)差异显著;③ 乳制品相关微生物评分及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与血液甘油三酯负相关,而与HDL-C正相关;④ 代谢组学揭示血清2-羟基-3-甲基丁酸、2-羟基丁酸和L-丙氨酸与乳制品微生物评分负相关,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⑤ 提倡增加乳制品消费,以改善肠道健康,维持心血管代谢健康。

Multi-omics analyses reveal relationships among dairy consumption, gut microbiota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03-19, doi: 10.1016/j.ebiom.2021.103284

【主编评语】西湖大学郑钜圣和中山大学陈裕明与研究团队,近期在EBioMedicine发表队列研究,在中国人群中分析了乳制品摄入、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之间的关联,表明较多的乳制品摄入与较高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关,且乳制品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与更好的心血管代谢风险因子状态有关,提示对于乳制品摄入不足的人群应鼓励多吃乳制品以改善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健康。(@mildbreeze)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临床营养陈彬林,楸楸,mildbreeze,solo,圆滑的铁勺,大力,徐硕,this little piggy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413 | 李兰娟院士再发GUT:新冠患者症状重,出院6月肠菌仍不丰

0412 | NEJM和JAMA连续发文,消化道肿瘤治疗谁忧谁喜?

0411 | Gut再发文:长期膳食模式如何影响个体菌群

0410 | 傅静远等Cell重大突破:人间4年,菌界几朝?(附2600字专访) 

0409 | 历史性闭环:"菌群导向性食物"RCT登上NEJM!

0408 | 今日Nature:小肠胆汁酸高,T细胞如何忍受?

0407 | 陈家亮+黄秀娟等GUT:瘦菌+生活干预,胖人肠菌"变瘦"

0406 | 李兰娟院士等最新GUT:新冠病毒影响菌群和脂质组

0405 | 重磅《自然·综述》:一文读懂胃肠道间质瘤

0404 | 吃啥“伤心”?吃啥无益?2项心血管病大人群分析启发多多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