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脂肪肝越来越普遍,该怎么防治呢?|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203期日报。

JAMA子刊:关于脂肪肝,患者该知道些什么?

JAMA Internal Medicine[IF:20.768]

①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脂肪在肝脏内积聚的常见疾病,可导致炎症和肝损伤,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肥胖;② NAFLD通常是在肝功能测试后发现,或建议进行额外检测以确认并排除其他病因;③ NAFLD可治疗且有望逆转,治疗重点是减肥和保持健康体重;④ 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NAFLD最有效的方法,如健康饮食(低热量低脂饮食、避免高果糖食物/饮料)、锻炼和减肥,控制饮酒,做手术也是减肥的一种选择;⑤ 未免疫的患者应接种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

My Doctor Told Me I Have Fatty Liver-What Do I Need to Know?
07-01,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9.1240

【主编评语】JAMA Internal Medicine近期发表了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俗称脂肪肝)的患者科普页面,简单介绍了这种疾病的定义、风险因素、检测和治疗管理方法。(@李丹宜)

Nature Reviews: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3.57]

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慢性肝病;② 胰岛素抵抗和腹部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多种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可影响NAFLD的风险和进展;③ NASPGHAN和AASLD的临床指南可为儿童NAFLD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④ 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如瞬态弹性成像)或能取代肝活检,用于NASH诊断和纤维化程度评估;⑤ 通过饮食和锻炼减肥是儿童NAFLD管理的主要方法,n-3脂肪酸和特定益生菌或有改善作用,奥贝胆酸等多种新药已在临床试验阶段。

NAFLD in children: new genes, new diagnostic modalities and new drugs
07-05, doi: 10.1038/s41575-019-0169-z

【主编评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纤维化。随着肥胖和代谢问题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流行,儿童NAFLD的发病也变得常见起来。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综述专门介绍了儿童NAFLD的发病情况、遗传和表观遗传风险因素、现行和潜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李丹宜)

国内团队:我国的肝病负担和研究趋势,脂肪肝不容忽视

Journal of Hepatology[IF:18.946]

① 我国的乙肝感染的年发病率和死亡数在稳步下降,但丙肝感染增多,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也在增长,约1.73-3.1亿人患有NAFLD;② 肝硬化/肝癌、中医药疗法和乙肝是研究重点,NAFLD、干细胞疗法/人工肝脏、肠道菌群、ncRNA、外泌体和肠-肝-脑轴是新兴热点;③ 肝脏相关研究经费的主要资助单位有第二军医大、复旦、中山大学、上海交大等,论文成果丰硕;④ 新批准的肝病药物主要针对病毒性肝炎药,其它肝病(尤其NAFLD)的新药研发仍有缺口。

Global liver disease burdens and research trends: Analysi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03-11, doi: 10.1016/j.jhep.2019.03.004

【主编评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安徽医科大学团队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研究文章,总结了我国近年来的肝脏疾病情况和相关研究趋势,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对比。国家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政策使乙肝患病情况得到不断改善,但同时与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的脂肪肝的发病率已经几乎与发达国家持平,影响了约20%的人口,相关药物研发有很大需求。(@李丹宜)

Nature:褐色脂肪消耗支链氨基酸产热,改善代谢

Nature[IF:43.07]

① 在小鼠和人类中,冷刺激可促进褐色脂肪组织(BAT)利用支链氨基酸(BCAA)作为燃料,将其氧化产生热量,促进消耗/清除体内的BCAA;② 小鼠中BAT特异性的BCAA分解代谢缺陷,会削弱BCAA的系统性清除和BAT产热,导致饮食诱导的肥胖和糖耐受损;③ BAT中活跃的BCAA分解代谢是由线粒体氨基酸转运体SLC25A44介导的,SLC25A44可将BCAA转运至线粒体,从而促进线粒体摄取和氧化BCAA。

BCAA catabolism in brown fat controls energy homeostasis through SLC25A44
08-21, doi: 10.1038/s41586-019-1503-x

【主编评语】补充支链氨基酸(BCAA,包括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有利于能量消耗,但很多研究表明血液BCAA水平升高与肥胖和糖尿病相关。Natur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冷刺激时褐色脂肪组织可将BCAA作为产热的燃料,促进清除血液中的BCAA,有助于抵抗肥胖和改善糖稳态,为防治肥胖和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李丹宜)

脂质如何调控生热作用(综述)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9.777]

① 激活褐色和米色脂肪产热促进能量消耗,或能治疗肥胖;② 脂质介导脂肪产热过程中的器官间通讯,白色脂肪组织脂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肝脏产生的酰基肉碱和肠道菌群代谢的脂质,可作用于褐色脂肪组织调控产热;③ 脂质参与产热时的细胞器互作,线粒体膜上的心磷脂和缩醛磷脂,在线粒体与细胞核和过氧化物酶体的互作中有核心作用;④ 某些脂质还介导细胞信号,通过影响褐色脂肪摄取脂肪酸、翻译后修饰、调控米色脂肪发育等机制调节产热。

Lipid Regulators of Thermogenic Fat Activation
08-16, doi: 10.1016/j.tem.2019.07.020

【主编评语】冷刺激或高热量饮食可激活褐色和米色脂肪,通过氧化脂肪酸和葡萄糖来产生热量。脂质除了作为产热的“燃料”,还通过器官间通讯、细胞器互作和细胞信号等机制,调控脂肪组织产热。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近期发表的综述对特定脂质在产热中的作用和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回顾,相关发现或有助于开发新型减肥疗法。(@李丹宜)

适当饿饿改善大脑功能?胃饥饿素有关键作用(综述)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9.777]

① 胃饥饿素是在食物缺乏时,主要由胃分泌的一种激素,其受体为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② 除了刺激进食,胃饥饿素还参与调节其它生理过程,包括增加成年大脑海马区中的新神经元形成(AHN),进而促进学习和记忆功能;③ 热量限制对大脑功能有保护性作用,血液酰基胃饥饿素水平的升高,可能介导了热量限制促进AHN的作用;④ 活化海马区胃饥饿素受体,或许是刺激神经发生、改善衰老和疾病相关认知衰退的治疗策略。

Ghrelin-Mediated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and Disease
08-21, doi: 10.1016/j.tem.2019.07.001

【主编评语】认知功能与营养状态有密切关系,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近期发表的研究探讨了在饥饿时释放的激素——胃饥饿素,对大脑认知功能的保护性作用及相关机制。(@李丹宜)

Nature子刊:瘦素与能量稳态调控(综述)

Nature Metabolism[IF:N/A]

① 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感知体内营养变化,通过负反馈回路,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维持脂肪组织质量相对稳定;② 肥胖可分为1型肥胖(血浆瘦素浓度低,瘦素治疗有效)和2型肥胖(血浆瘦素水平高,存在瘦素抵抗,瘦素及其增敏剂组合治疗可能有效);③ 瘦素可用于治疗肥胖、免疫异常、脂质营养不良、下丘脑性闭经等瘦素缺乏症;④ 节俭基因假说和捕食者释放假说或可解释人类在进化环境压力下形成的瘦素抗性适应或适应不良。

Leptin and the endocrine control of energy balance
08-12, doi: 10.1038/s42255-019-0095-y

【主编评语】瘦素抵抗是肥胖中的重要因素,Nature Metabolism近期发表综述,对瘦素的作用和信号通路机制、瘦素治疗的适应症、瘦素与肥胖的关系及其相关的进化假说,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值得专业人士关注。(@李丹宜)

IBD患者肠道菌群的次级胆汁酸代谢能力

Microbiome[IF:10.465]

① 对693个人类肠道菌群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② 模拟分析发现,每种微生物最多产生13种次级胆汁酸中的6种,而2种微生物的配对最多可产生12种次级胆汁酸,提示胆汁酸的生物转化由菌群互作完成;③ 不同健康个体之间肠道菌群解离及转化初级胆汁酸的能力差异很大,IBD患儿肠道菌群的胆汁酸生产能力明显降低;④ IBD患者和健康人的每种菌株对个体整体胆汁酸生产能力的贡献是不同的;⑤ 鉴定出一些限制次级胆汁酸产生能力的瓶颈。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bile acid metabolism in gut microbes reveals distinct metabolic capabiliti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05-15, doi: 10.1186/s40168-019-0689-3

【主编评语】来自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对比了IBD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的次级胆汁酸代谢能力。(@沈志勋)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unny,李丹宜,方芳,this little piggy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824 | 甜食吃太多,当心促进自身免疫病

0823 | 禁食+生酮:《细胞》聚焦饮食研究热点

0822 | 《自然》:菌中挖宝有望解决院内感染大难题

0821 | 《柳叶刀》详述:粪菌移植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0820 | 食物过敏:菌群失调做了哪些坏事?

0819 | 大肠癌免疫治疗现状如何?

0818 | 为了健康长寿,多吃点富含类黄酮的食物

0817 | 战胜肥胖,需要个性化管理

0816 | 重磅综述:预防婴儿和儿童胃肠疾病,该不该用益生菌?

0815 | 华西医院团队发BMJ: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早死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