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水视点丨你是否还在自我恐惧中?——5.17 国际不再恐同日

CY 风潮WindTide 2021-06-23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简称IDAHO或idahomophobia),日期为5月17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希望唤醒世人关注对同性恋的恐惧,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一切加在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我们可能仍处于自我恐惧中


当今社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对LGBT群体的认知确实一年比一年更为深刻和广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反同者的观点,在新时代思潮的冲击下,并没有可靠的立足之本。然而,在我们希望唤醒世人不在对同性恋恐惧的同时,我们是否自己先做到了不再自我恐惧?


事实上,很多同志仍处于自我恐惧的暗影中。恐惧被差别对待:被歧视,被研究,被侵犯个人隐私;恐惧未知的未来生活:性身份是否会对工作学习有影响,是否可能会孤独终老,如何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恐惧情感关系:同志的感情是不是都是那么不稳定持久,同志群体为什么性压抑导致性关系混乱的那么多,同志群体是不是只有性和颜值……


一些同志基于这些恐惧,开始了自我否认:“我可能不是同性恋,只是对同性有异样的感觉,或者:“我现在喜欢同性只是玩玩,之后还是会和异性恋结婚生子的”,又或者“我选择了做同性恋,就是不想要有稳定的关系。”……


这正是一种恐惧造成的性取向自我认同的不完善。这样的状况,在一段关系中,很有可能会伤害到另一个真诚的同志。另外一方面,这种自我恐惧同样加重了性压抑,同样也可能会加重社交障碍。这种恐惧,很容易让一个同志陷入恶性循环。



我们总是找环境的借口


在我们因为自己的同志身份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常常喜欢把原因归咎于环境。有一些同志常常喜欢说自己非常痛苦,原因是因为现在中国社会对于同志的社会认同度不足,很多有年纪的人还是会觉得同性恋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或者会将同性恋归咎于传统文化,其中主要的就是有关传宗接代任务的文化基因刻印;或者一些学生会因为在学校里“被出柜”而受到异样的目光……


诚然,当下的中国,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并没有像全国通过同性婚姻法案的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一样开放和包容。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推进同性恋平权的过程是逐步的,有策略的,是螺旋向前的,中国公民对于LGBT群体的认知同样也是需要一些时间来积累和沉淀的。当然,在这些方面需要我们LGBT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共同努力。


可是一味地将痛苦、不安、不爽归咎于环境,我们是否忘记了自我反省?如果是目前社会环境在短时间内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可以去推动,但是在现有的规则下,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戴着镣铐跳舞”呢?人和人终究是不同的,当一切利害关系都明了的情况下,你的同志身份是否真的可能会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现代人常常缺乏对于自我的系统反思,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妥协”,不过一个游戏,总有它的游戏规则,掌握人生游戏规则的人常常可以如鱼得水,轻松自如。当然你也可以走另两条路——1.强大到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2.玩世不恭。


我们需要自我反思


莎士比亚说:恐惧,是因为无知。

你首先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在当下的中国,有一个观点被很多人所接受:同志要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家庭式情感稳定的生活状态,必然有一个先决条件——足够强大,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精神。


我们要找到除了爱情之外真正让我们能够站立在大地上的东西,才能够抵抗精神的匮乏和内心的空虚。学业,事业,其实都很重要,相较于前人,当你在某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当你真正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存”,并不会有那么多人对你的性取向有什么很大的意见,如果他们投来异样的目光,更有可能是一种酸葡萄心理。真正稳定幸福的同志的感情,让人羡慕的程度也可以超越异性恋啊。


当然,对于自身的修炼同样是一件需要走心的事儿。除了让自己更有效率地获取生活资源之外,内心的强大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了解自身,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我们需要多读点书,多走点路,多遇见一些人,多发生一些故事。


社交不仅仅只是交朋友,社交同样应该带给我们自我反思。当我们遇见了足够多形形色色的人们,当我们经历了各式各样的故事,我们才会更加明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安全感什么的,从来都是自己给自己的。


当然社交圈是非常重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如有些Drug“永远不要吸第一口”,虽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常常我们在社交时容易缺乏理性,如果误入一些不合适的交际圈,我们很可能会被带偏,离我们最原本的生活目标越来越远。当你慢慢拥有了一定的阅历,你会发现你自己的朋友“圈子”真的很重要。你周围的人毫无疑问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而人们常常又会被从众效应所蒙蔽,失去真正的自我。他人的影响可以是你改善自我的动力,但在较多同志处于心理“怠惰”的今日,他人、朋友圈、所谓“Gay圈”,更多时候,成为了随波逐流的借口。


当下的中国LGBT群体,需要的是正能量(虽说这么说有点做作),不是物欲横流的纸醉金迷式生活,更不是混乱的情感关系和性关系。我们需要更为健康的社交方式,来凝聚这种能量。常常,这种能量源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相信未来,做更好的自己。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