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革命的梁启超与反革命的梁启超

2017-06-11 那兰 思想酷

喜欢就点击“思想酷”,打开置顶公众号功能

带您领略浩瀚无边的思想世界


119年前的今天,著名的戊戌变法正式开始,虽然在仅仅103天之后就以失败告终,但它直接开启了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另外两起大事件---清末立宪和辛亥革命。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梁启超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但同时,他也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之一。如何评价梁启超的种种“事功”?如何看待看似矛盾的梁启超?思想酷为此请到著名近代史学者、梁启超研究专家解玺璋先生,针对如上问题,请解老师进行了答疑解惑。今天为您分享这篇私人请教记录(4109字,阅读约需10分钟)。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 ,还可关注文末推荐的解玺璋先生亲笔签名版《君主立宪之殇》及解先生导读并亲自校订的《梁启超家书》,可以更加深入地予以了解。交流、转载、投稿及合作,请联系微信caiyunpeng789或18910623426,为了我们走得更远,请尽快关注这两个号码!探讨更多真问题,欢迎您在淘宝选择店铺搜索“先知书店”。想每天读到同类好文,请关注思想酷


革命的梁启超与反革命的梁启超

思想酷丨原创·首发


一百多年前,身处同一个时代,同样是被迫打开国门,为什么日本能够通过明治维新,最终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清末“自改革”的努力,却以一场令人唏嘘的失败而告终?

在参与这场改革的众多人物中间,大名鼎鼎、众说纷纭的梁启超,又到底是扮演了怎样的一种角色?

很多读者都非常关注这几个问题,然而,内中很多细情都隔着重重烟幕,一百多年来,各种对戊戌变法的解读层出不穷,甚至彼此相悖,让人如陷五里雾中。

要比较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解玺璋老师,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

著名文化评论家解玺璋先生自大学时代起开始研究梁启超,至今已逾30年,他所著的《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和他的“自改革”》,对梁启超与清末政府的自改革进行了至今最为透彻的分析。戊戌变法119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解老师来到先知书店为读者签书,签书之余,书店编辑那兰向解老师请教了个人在阅读《君主立宪之殇》这本书过程中的一些疑惑,现分享给朋友们。


哪些因素导致了清末立宪的失败?

那兰:您在这本书(注:指《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和他的“自改革”》。下同)中说,梁启超以及其他积极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先驱对改革的探索,始终没有脱离中国独特的现实语境。中国的现实语境究竟独特在哪里?

解玺璋:所谓当时的“现实语境”,简单说就是异族统治。英国和日本进行君主立宪改革,都没有遇到这个问题。但在中国,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交叉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其实,大部分人---除了同盟会那一小部分人,都倾向于君主立宪。但几个特殊因素导致君主立宪没能实现。

首先,慈禧和光绪去世后,新上台的满清贵族政治经验不足。如果慈禧还活着,清朝不至于垮得这么快,君主立宪就有可能实现。因为慈禧的政治经验,要比后面这些年轻人强得多。

当时,德国和日本给清朝统治者的建议,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而载沣当上摄政王后,是先把军权抓在手里,自己作了大元帅,两个弟弟则分别作了海军和陆军统帅。三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把整个国家的军权抓在手里,这种权力分配立刻和各省督抚发生了矛盾,导致逐渐失去了汉族官僚的支持。

清末从曾国藩之后,很大一部分军权都在督抚手里。很多总督比如李鸿章和张之洞,甚至统揽一地军政大权。这是一群可以左右中国政局的人。这个群体本来很维护清朝统治,可慈禧去世后,贵族急于揽权,组建所谓皇族内阁,把大家都得罪了。

再从立宪派角度看。立宪派主要由官绅阶层组成,这个群体本来也倾向于保留君主,寄希望于渐近的立宪改革,但贵族的种种行为表明他们毫无诚意,立宪派也因此,逐渐走向了朝廷的对立面。

此外,还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当时外有压迫,内部经济形势也非常不好,盛宣怀又搞铁路国有化,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上述种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满清贵族统治完全失去了人心,也使其最后被暴力推翻,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政治革命要一步一步来

清末皇族内阁

那兰:客观地说,您认为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中国?梁启超的立宪梦,在当时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解玺璋:当时如果搞君主立宪,局势可能会更稳定一点。民国以后出现的乱象,军阀混战、各省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权威萎缩,都和这个有关系。我们这么多年搞政治革命也好,民族革命也好,都希望一步到位,现在依然如此。但实际上不能这样,必须一步一步来。你看英国的历史、美国的历史,都经历了很长的过程。美国的宪法修正案那么多条,体现的就是四个字---逐渐完善。老想着全盘解决问题,结果什么也解决不了。

尤其是,从根本来说,中国民众的条件也并不适合一下子去搞共和。梁启超考察美国之后,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民众自我管理的能力上。美国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会,由一层一层的公民自治组织组成。而我们长期以来是中央集权国家,缺少自治传统。不是没有地方自治,但这种自治建立在宗法结构之上,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家长制,情大于法,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梁启超在考察旧金山的华人组织时还发现两个问题。在中国人中间,如果权威很强势,就会变成一言堂,如果权威很软弱,群体又会一盘散沙,没有制度约束,你一句我一句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美国人却不同,他们有新教传统,奉行的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可以靠协商而不是靠权威来解决问题。

梁启超和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后来对此有过争论。蒋百里认为可以先推翻现有制度,再培养公民意识。梁启超认为不妥,中国人没有公共意识,只有自家意识或者自己存在的意识,到社会上无法与陌生人建立一种正常关系。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这个问题不解决,议会、选举都无法进行。因此,首先还是要“新民”。但要完成“新民”的任务,需要很长时间。

梁启超看待法国革命的态度

那兰:您在书中写到,梁启超反对暴力革命,害怕造成大面积流血和牺牲。而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一爆发,英国政治家柏克也批评法国大革命过于激进。在您看来,他们两个的观点是否有相似之处?

解玺璋:梁启超看待法国大革命发生过一个很大的转折。他刚到日本时,戊戌变法刚失败,加上谭嗣同等人被杀,他的情绪偏于急躁,此时恰好又读到一些卢梭的书,所以这时的他倾向革命,甚至想和孙中山合作。

当时他和康有为也产生了分歧。康有为是一直认为法国大革命不可取的,大革命后的近80年动荡不安,牺牲了成千上万人,他认为代价太大。社会进步以这么大代价来换,还算什么进步?康有为的思想已经很成熟了,而且偏于稳健,而此时的梁启超还是太年轻。

不过,梁启超的思想很容易变化,这源自他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敢于否定自己。他去美国之后,很快转变了想法,认识到了法国式的革命并不可取。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现代的“公民意识”

那兰:梁启超主张“新民”是立宪当务之急,而在“新民”的任务当中,又以“公德”培养最为重要。他所提出的“新民”和“公德”,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民意识”有没有共同之处?

解玺璋:很相似。梁启超提出的很多新国民应该具备的素养,我们到现在都还不具备。比如说社区管理,很多人都不热心,觉得无所谓。村民选举则变成了村民内部的贿选。看看现在村民选举和社区管理的情况,就知道我们距离民主还很远。

那兰:能不能说,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本身缺乏民主的观念,导致现在民主意识的普及举步维艰?

解玺璋:远因可以说是这个。但近一百年来还有其他许多原因,导致人们厌恶政治,这个影响也非常坏。

我们现在每年都会搞普选,但大家觉得这是操纵出来的,不具实际意义,许多人觉得有没有都无所谓。权利不落实,导致人民对权利失去兴趣。这个问题造成的伤害特别大。国家什么都管,管得很细,导致人民没有意识操心公共事务。再加上不断的各种“运动”,大家可能都觉得自身离政治越远越好。

那兰:现在要扭转这种局面,您觉得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

解玺璋:现在有很多社团组织,无论做什么具体的事情,都有助于公民自治能力培养,我特别在意这些组织的发展。政府没有介入、民间自发组织的这种社团,对民众是一种训练。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养成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培养出对集体、对社会的热情和责任。我觉得现在又到了一个很关键的地方了,千万不能再着急了。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甚至会比当年梁启超估计的30年还要长,但历史不能像压缩饼干一样,而只能一步一步来。

梁启超当年提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民力薄弱,民智愚昧,民德未兴”。所以,梁启超强调先要开民智、兴民德,最后才能解放民力。现在最主要的工作依然是开民智,我们需要二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现在还面临很多思想的束缚,可能比“计划体制”的束缚更内在。

新时期的“吃瓜群众”

那兰: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形,当时梁启超提出的“民智未开”,反而变成满清王朝限制民主、剥夺民众权利的借口?

解玺璋:这是有可能的,但这是我们想放慢脚步所必须承担的代价。不过要注意,放慢脚步并不是放弃争取,只不过争取方式不同了。我非常欣赏当年李慎之先生的一句话,“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我们要做每天拱卒的工作,我写文章、写书都是在“拱卒”。如果我们每天都做这个工作,社会就会不断地进步。

那兰:我们现在谈的“公民意识培养”,会不会依然陷入那个老的困境,就是只局限在知识分子层面?

解玺璋:应该不会。整体上看,国民的文化水平已经提高不少,至少每个人都有阅读能力。尽管我们在表达时仍会面临一些阻碍,但有些话不能别人不让说你就不说,而要采取一种变通方式。做出版、做媒体都是在做这个工作。我相信现在的媒体人、出版人,都在利用自己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相信,这些微小的努力,对我们会有好处的。现在最关键的是不能急躁,中国最近的一百年就是被急躁给害了。梁启超晚年也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他到大学里讲课就是这个原因。但可惜,中国历史不给他机会,很快,又一轮革命的浪潮席卷了中国。

梁启超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那兰:胡适评价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您怎么看这个评价?

解玺璋:从胡适评价的角度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不止胡适这样认为,严复和康有为也这样说。梁启超太能鼓动人心了,后来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好,社会的各种推进也好,都可以归结到梁启超这里。

辛亥革命前夕,保皇会内部出现一些反对康有为的人,康有为认为,这都是梁启超“鼓吹自由”的结果。虽然后来从美国回来后,梁启超放弃了此前的观点,但他之前写的文章都在,别人读了依然会受到影响。

严复也说,梁启超写文章鼓动大家暗杀,大家就觉得暗杀有道理;鼓动大家造反,大家就觉得造反有道理,就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太好,太会煽动群众。

清末立宪时,梁启超虽然没有回国,但是立宪派实际上也是将他的理论当做了指导。而在清末最后几年,虽然梁启超已经不再支持革命,但他此前对清政府的攻击,又给革命党提供了炮弹。《新民丛报》和《民报》论战时,他就很为难---对清政府,他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有时他也同意革命党对清政府的攻击。只不过,他不同意革命党实现目标的方式。梁启超后来也反思,他之前对清政府的攻击太不留余地了。

无论是支持革命还是倡导立宪,梁启超的出发点都是国家要富强,只要国家能富强,他并不介意采用哪种形式。某种程度来说,梁启超是一位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和康有为一样,都有一种天下观,认为朝廷不重要,唯有“天下”重要,比如康、梁办《时务报》的时候,就不用大清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而用孔子纪年。这就导致许多更为保守的士大夫,无法接受康梁,很多人弹劾他们的理由,就是康梁“保中国不保大清”。但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这正是梁启超思想最深刻之处。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四种力量的纠缠与争斗

“年轻皇帝+知识分子”

发动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先知书店隆重推出

著名学者解玺璋签名版

《君主立宪之殇》

《梁启超家书》(解玺璋校订)

最值得借鉴的历史养料


注:本文为思想酷原创首发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朋友们多多分享转发。思想酷目前正公开约稿,并招募优秀内容编辑和作者,欢迎您自荐或荐才,薪酬从优!交流、转载、投稿及合作,请联系微信caiyunpeng789或18910623426,酷哥在这里香茗以候!


● ● ●  

微信号:sixiangku2016









思想酷



新锐思想集散地

新浪微博@先知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