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报道 || 德吉卓嘎:为边疆地区孩子插上翱翔的翅膀

德吉卓嘎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现任西藏自治区米林市中学党支部书记德吉卓嘎是“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作为一名扎根祖国边疆的一线教师、校长,从教近18年来,她克服种种困难,践行和传承老西藏精神,潜心教书、用心育人,为边疆地区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广阔天地间自由翱翔。

全文共6287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对我而言,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第39个教师节前夕,我有幸入选“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与1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获得此项殊荣。这让我既激动又感动,它既是一种肯定和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作为一名扎根祖国边疆的一线教师、校长,从教近18年来,我先后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那曲市巴青县巴青乡、扎色镇,边境一线的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乡、羌纳乡等地任教,我克服高寒缺氧、身体不适等种种困难,践行和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潜心教书、用心育人,希望为边疆地区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广阔天地间自由翱翔。




追逐梦想:让“教书育人”成为毕生信仰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引领学生去到更远的地方,让脚下的雪域高原成为学生追求梦想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中,老师就是能够给我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


20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门巴族一个家境比较贫寒的大家庭里,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在那个年代,一对普通农民夫妇要抚养五个孩子长大成人是极其不容易的。童年的记忆里,村子里没有公路,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唯一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就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学校离家20多里路,我每天往返都需要“跑”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家中墙上挂着一幅破旧的《八骏全图》,每次看到这幅图,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如果这些骏马是真的该有多好,那我就可以每天骑着马上学,并且翻山越岭,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每次回过神来,看到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劳作的父母脸上疲惫的神态和他们瘦弱的身躯,我又会忍不住鼻子一酸,内心深感愧疚。为了帮父母减轻家庭负担,当时正读中学的我便萌生了辍学的念头。


在这个时候,我很幸运地遇到了桑珠老师和许许多多像她一样的好老师。桑珠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她不仅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穿行,更引导我们学会做人做事,经常鼓励我们心怀梦想并且坚定执着地去追求。当我将想要辍学的想法告诉桑珠老师后,她将我带到办公室,在询问清楚缘由后,急切地跟我说:“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老师,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读书。”在她的带动下,其他老师也纷纷伸出援手,有的给我买来了生活用品,有的帮我解决了学习用具,有的还拿来了衣服鞋帽……老师们的无私相助和真诚关爱如春风一般将我心头的阴霾吹散,更像阳光一样温暖照亮了我。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有一天成为像桑珠老师那样的好老师,为像我一样“淋雨没伞”的孩子遮风挡雨,给更多学生带去温暖、光明和爱。


2002年,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终于如愿考上了西藏大学,走出了大山,还去了曾经梦想过的北京,去了魂牵梦绕的桂林等城市。然而,无论走出多远,我的心始终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召唤着,那就是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那些曾经的温暖、对老师的期望和帮助的深深铭记。2006年大学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并选择到条件艰苦、平均海拔4600米的那曲地区(注:2017年那曲撤地设市,改称那曲市)巴青县巴青乡小学任教。那里是名副其实的高原地区,不仅气候寒冷,氧气也相对稀薄,常年有夹杂着沙石的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每年的降雪天气达到一半以上。巴青乡小学说是学校,其实就是由四面围墙围起来的几间土坯房,生活用水要到几公里外的河里提,基础设施极其简陋。但是对于从小就在贫困环境中生活的我来说,来到这里就仿佛回到了家一样,备感亲切,尤其是想到自己终于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了,一走进学校就忍不住激动起来。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上,看着学生们充满期待的纯真而好奇的眼神,我不由自主想起了少年时的自己。我在内心提醒自己,作为教师,我的使命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多的是育人,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从刚开始工作时,我就用全部工资积蓄资助了三名贫困学生。2008年,我开始担任巴青乡小学校长。为了学校270余名孩子的成长发展,我和13名教师一起,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在面对重重挑战和压力的时候,我遇到了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才嘎老师。才嘎老师是巴青县扎色镇小学校长,承担着对我们学校的帮扶工作。他高高瘦瘦,话不多,但看起来很慈祥,对人很热心,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在才嘎老师身上,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师的影子。记忆中的才嘎老师,彷佛人生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学生。他对工作的热爱没有因为高寒缺氧、条件艰苦、身体不适而有丝毫减弱,我至今仍然记得才嘎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们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因为这里的孩子们更需要教育,他们要靠教育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才嘎校长的精神和教育情怀,使我深深懂得了教育的意义,懂得了教师的使命和担当,也激励着我将坚守学校、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目标。


2010年5月,我从才嘎校长手中接过扎色镇小学校长的重担,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我也像一个老树根一样,把自己的人生深深地扎在了这片土地上。由于热爱教师这个行业,热爱孩子,再艰苦的环境、再艰难的生活也无法击垮我,反而是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和与年龄不相符的懂事,常常使我在午夜泪湿枕巾。我从不觉得自己苦,我只觉得他们苦。于是,课堂授课、班会交流、实地走访,我努力用自己的点滴行动给每一名学生、每一位老师带去温暖,为当地的教育尽微薄之力。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既是对当年老师帮助我的一种回报,也是在尽一名教师本应承担的职责与使命。我深知,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藏区面貌,点亮这些孩子的未来。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引领学生去到更远的地方,让脚下的雪域高原成为学生追求梦想的起点。




坚守使命:将“以爱育爱”作为职业追求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以爱育爱的坚守与追求】


2012年,由于身体原因,我不得不离开为之奋斗了六年的第二故乡——巴青县,来到平均海拔2900米的林芝市米林县(注:2023年9月米林正式撤县设市,改称米林市)。十余年里,我先后在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羌纳乡中心小学、米林县中学(现为“米林市中学”,以下同)等边境学校任教,同时担任校长工作,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教育兴藏的工作中。


在我看来,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以爱育爱的坚守与追求。但是对孩子们的爱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去做。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如何将这份爱具象化并转变成实际行动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从成为老师、担任校长的第一天起就在想,一直到现在依旧没有停止思考和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认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传播温暖与爱的使者,以爱心启迪学生心智、滋润学生心灵。我愿意倾其所有,无私地为学生奉献爱,努力做到把爱奉献给所有的学生。为此,我常常利用班会或课间与学生交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尝试读懂他们的困惑与梦想,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其次,好老师还应该是学生成长中最好的示范和榜样。多年来,我以身作则坚持学习和阅读,一丝不苟地手写每一份教案,努力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希望以自己的育人智慧和教学艺术为学生涵养精神、开启智慧,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少年求学的经历促使我在日常教学中对学困生、后进生格外关心,总是想方设法通过思想疏导、课程辅导、生活帮扶等方式,给予他们关心和关爱,引导他们树立学习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找到学习动力。记得班里有个特别调皮的学生,由于家长对其教育、学习方面不够重视,他自己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常常逃学玩游戏,同学们也都嫌弃他。经过多次观察、了解后,我开始和他交朋友,像曾经的老师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这位同学,帮他补课,跟他谈心,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他分享一些人生道理,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和温暖。陪伴与关爱重新点燃了他的学习热情,后来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初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一所较好的高中。我还坚持资助那曲地区(现为“那曲市”)的两名家庭困难学生,在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用我的关爱给他们带去一点点温暖。令我欣慰的是,如今这两个孩子都已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参加了工作。


为了让更多学生不因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而影响学业,一方面,我引导老师们要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通过细致观察、耐心交流,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与校长面对面沟通的平台,从而更广泛地聆听学生心声。例如:我在米林县中学成立了“校长助理会”,由每年应聘成为校长助理的学生组成(目前已有约50名学生),通常每个月召开一次小型会议,一学期进行一次意见汇总。根据学生助理们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和管理团队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知道他们是否喜欢学校的环境和饭菜以及对学校的期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了学生自主化管理模式,引导学生们做自己学习生活的主人,做学校的主人,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我也希望孩子们与我的相遇、与每一位老师的相遇,能够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温暖和光亮。


爱的表达、传递也需要艺术。我相信艺术是最能直观感受爱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一直非常注重开展艺术教育,并尝试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以此潜移默化地涵养情感、激励精神、温润心灵。一方面,我们注重加强艺术课程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第二课堂。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设计艺术展览墙、月度黑板报等方式,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鼓励师生在积极参与中展示才华、自信表现,走向多样化成长。例如:我们组织创编的歌舞《梦想编织的青春》中融入了米林珞巴族竹编技艺,学生们在创编、练习歌舞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而且能够在艺术的熏陶浸润中学会欣赏美、感知爱。


十多年来,我不停地用自己的情、思、言、行影响着每一名学生,让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对学习有目标感、对生活有幸福感,在轻松的环境和愉悦的心情中幸福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和多年的坚守,是驱使我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边境一线,为乡村教育尽微薄之力的动力所在。环境的恶劣、条件的简陋、身体的不适,这些都没有动摇我坚定扎根于此的决心。伴随学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学生成绩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我一样,走出去又再次走回来,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播种新的希望。




开拓创新:以“智慧管理”谱写乡村教育新篇章



【我要做好学校的领头羊,办好一所学校,成就一批教师,助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初出茅庐的青涩教师到肩负使命的一校之长,我不仅要思考如何带好班、用爱温暖班级里的孩子,还要思考如何做好学校的领头羊,办好一所学校,成就一批教师,助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作为一名身处边疆地区的一线校长,我还要思考如何用教育为祖国戍守边疆,承担起一份维护国家稳定、增进民族和谐的使命与责任。


作为提升学校育人质量的掌舵者,我明白自己需要继续深耕教育的意义、教师的担当。我坚持“做事情就要全力以赴,要做就做最好”的工作原则和做事风格,投身于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改进,研究教师、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合格的校长。


在米林县中学,我带领团队提出了“真诚向善 永不言弃”的校训和“米中人,人人有希望,个个需努力,只有拼搏今天,才能拥有灿烂的明天”的办学理念,让广大师生有目标、有希望,更有干劲。同时通过改造校园环境,升级设施装备,创设特色文化,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备育人的功能,为师生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如学校的“国学”特色走廊就充满教育气息,深受学生喜欢。与此同时,我们狠抓教学质量,确保更多孩子成人成才。如针对常规教学,我提出了“一严三定六备”的教学要求,自己带头担任七年级的藏文教学任务,同时带领教师开展集体教研,按照“三定”(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六备”(备目标、备学生、备教具、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要求进行集体备课,积极参加全区的教学技能大练兵、大比武等教研活动,以教师教学素养与能力的持续提升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推进。


好老师源源不断地生长,学校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能。为了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我们积极争取各种教学培训机会和资源,邀请专家进校指导,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类研修,在基于教学问题的研讨中深度互动、相互激发,促进各民族教师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同进步、共发展。例如:我们牵头组织了“三县一区”教研活动、“桃李杯”教学大赛等;还利用与广东广州第四十一中学、福建厦门柑岭中学结对的交流机会,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学习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此外,我们结合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提出的“三联三进一交友”(即联系学校、联系学生、联系家长,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与学生交朋友)活动要求,在学校率先提出了“代理家长”的管理理念,要求教师每人认领10~12名学生,担任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在学习和生活上为学生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将自己多年来梳理的一些好办法及时分享给老师们,鼓励他们在工作中积累方法、积淀智慧,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与支持者。


作为一名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的党员教师,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有着深刻的认识。身为人民教师,我们要勇担民族团结之重任,扎根民族教育,为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因此,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管理上,我始终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米林县中学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引导教师根据语文、政治、历史三科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林芝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文化,拓展思维,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文史资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在学校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和创作活动,将米林县各族非遗文化纳入对学生的系列教育活动中,如在非遗进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珞巴竹编、木碗制作、民族服饰鉴赏、贡布传统歌舞鉴赏、藏棋博弈、绘画技艺、藏文书法、工布响箭等传统文化内容,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植根于师生心中,由此涵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我们还通过“小手拉大手”、家长会、家长进校园等方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辛苦付出,米林县中学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学校近年来也获得西藏自治区第一批美育特色学校、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等荣誉,我自己也荣获“西藏自治区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2023年又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23年11月,我正式任职米林市中学党支部书记,开始肩负新的使命。我深知,我可能还达不到“教育家精神”的1%,但是我愿意将这份信任与激励化作当下与未来的每一个行动,继续做照亮孩子未来的引路人,持续拨亮教育的灯火,坚持用真心真情在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努力建设让教师留得住、学生学得好的温馨学校,为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西藏自治区米林市中学党支部书记




2期文章回顾  



秦玉友丨筑基提质:下好强师建设“先手棋”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2期 · 封面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